意昂体育

印中直飞航线明年10月重启

今天刷手机的人,刷出一条新闻:印度和中国要恢复直飞了。好多人第一反应是“啊?不是刚吵完吗?”别急,飞机不是政客嘴炮,它只认航线图。

2025年10月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德里、孟买、班加罗尔,这几座机场的名字会重新出现在对方的航班大屏上。冬天第一班机预计从首都起飞,一路向南,横跨喜马拉雅,降落在新德里机场,全程大约六小时,比转机省出半天时间。

很多人觉得奇怪,觉得这两个邻居不是还在边境比划吗?其实民航部门早在年初就悄悄开了视频会议,不直播、不官宣,像两个吵架的小孩背地里交换了作业本。技术上的事比外交辞令简单,谈的是飞行高度、落地时间、防疫流程,谁也没提“主权”俩字,结果反而谈成了。

别看只是几条航线,背后是订票页面上消失的“经停吉隆坡”五个大字。以前飞一趟印度,得在吉隆坡、曼谷或者新加坡转机,多掏两千块油钱不说,还要在机场熬到凌晨。现在直飞一开,红眼航班变正经饭点,空姐发餐的时候再也不用解释“为什么我们又回马来西亚了”。

航空公司其实比旅客还急。疫情那几年,中印航线从每天十几班掉到零,飞行员都快忘了恒河平原长啥样。现在突然告诉你“可以飞了”,航司市场部连夜加班做海报,标题都想好了:“雪山不再遥远”。票价?估计首航抢破头,经济舱全价票秒没,谁管你外交不外交,先把里程攒了再说。

旅客心里也打鼓:真恢复了,会不会落地排队两小时核酸检测?文件里写了“需满足所有运营标准”,翻译成人话就是核酸、保险、签证一个都不能少。但比起转机十小时,这点折腾算良心。

更微妙的是朋友圈的反应。有人晒截图:“十年签证终于复活!”有人吐槽:“印度咖喱味还是飞机味?”还有人开始翻旧账:“2019年我坐过德里回成都的东航,空姐用四川话广播,旁边印度大叔鼓掌。”评论区瞬间变成回忆录。

微妙归微妙,航班预订系统已经悄悄上线。去哪儿、携程、航旅纵横,输入“德里”两个字,直飞选项跳出红色“即将开售”。程序员把按钮灰掉,像吊胃口的前任:“别急,十月才放票。”

印度驻华使馆的公众号推文只有四百字,点赞却破万。底下留言五花八门:有问“能不能带辣条入境”,有问“印度奶茶能不能带上飞机”,还有人操心“飞机餐会不会还是黄油鸡”。官方只回了一句“以航空公司通知为准”,剩下的让网友自己编段子。

段子归段子,现实归现实。两地做贸易的小老板已经收到代理微信:“直飞一开,货代报价降三成。”以前电子产品得绕道香港,现在可以塞客舱下面的腹舱,三天到孟买,比快递还快。留学生更开心,寒暑假回家再也不用心疼五千块转机费,省下的钱够吃十顿海底捞。

也有人担心安全。边境新闻看多了,总觉得飞机一落地会不会被扣。其实民航归民航,两边塔台照常用英语喊“ cleared to land”,飞行员只认跑道灯,不认国旗。真要较劲,飞机也飞不起来,毕竟民航局签字盖章的文件比外交部声明厚三倍。

说到文件,这次修订的《航空服务协定》足足谈了八个月,细节抠到“德里雾霾超标时备降阿姆利则”。谈判桌上的人像装修队,把每条航线都钉了钉子,生怕哪天地震给震松了。

地震没等来,等来的是机票涨价。航空博主爆料:首航经济舱全价往返估计六千起步,比疫情前贵一千。贵也挡不住,有人已经在小红书晒“已设置抢票提醒”,配图是一张2019年在泰姬陵前的旧照,文案写着“老地方等我”。

老地方能不能等,还得看签证中心脸色。印度电子签官网这两天流量暴涨,服务器卡顿到验证码刷不出来。有人吐槽“比春运12345还难抢”,有人支招“凌晨三点爬起来填表”,像极了当年抢九价疫苗。

抢不到签证的人转而去尼泊尔曲线救国,加德满都机场中转柜台已经贴出中文提示:“前往印度请提前确认签证政策。”看似绕路,其实比直飞多花四小时,但总比在家刷剧强。

刷剧的也开始研究目的地。抖音上“印度滤镜”突然火了,滤镜一加,恒河日落变粉,泰姬陵变蓝,连街头神牛都自带柔光。评论区却翻车:“滤镜关掉我怕牛追我。”

追不追牛另说,印度旅游局已经准备好中文标语:“欢迎来到不可思议的印度。”中文水平停留在“你好谢谢小费”阶段,但诚意足够,连路边摊都学会了“支付宝扫码”。

扫码这事儿印度人学得挺快,毕竟中国游客人均购买力在那摆着。2019年中国去印度的人次不到三十万,花的钱却排进前五。现在直飞一开,旅行社预测明年能翻倍,印度导游已经开始学“内卷”的中文发音。

发音不准没关系,会报价就行。德里酒店群已经收到通知:十一后房价涨两成,含早餐还不含小费。前台小妹偷偷练中文:“欢迎光临,请问要高楼层还是咖喱味?”

咖喱味也好,高楼层也罢,飞机一起飞,故事就续上了。有人去签百亿合同,有人去拍婚纱照,有人单纯想喝一口正宗玛莎拉茶。跑道尽头不是终点,是下一场热闹的起点。

起点有了,终点在哪?谁也说不准。就像排队改签的队伍,前面大妈突然回头问:“你说这飞机,能一直飞吗?”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