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中日千吨级海警船数量对比:日本有75艘,中国有几艘?

日本海上保安厅去年一口气给自己加了四条千吨级大船,名字挺文艺,若狭、大隅、朝凪、弓张。弓张号排水量8700吨,朝凪号6742吨,这都不算小个子。有船迷还注意到,日本还有寒梅号在试航,6000吨级,很快就会下水。更夸张的是,他们已经规划到2025年造一艘3万吨级的巡逻巨轮,长200米、宽27米,造价4.75亿美元,预计2029年投入使用。照计划,到2027年,日本的大型海警船目标定在90艘。

你如果只看这些新船的参数,可能觉得日本是要在远海巡逻玩长线布局。确实,他们75艘千吨级船里,有16艘超过6000吨,能搭直升机、配雷达和武器系统,续航能力长,适合跑远海。但有个硬伤,总吨位只是中国的一半左右。

中国海警现在的千吨级以上船只已经超过160艘,总吨位近30万吨,全球第一。这可不是一夜赶超的,背后有节奏。日本起步早,1948年海上保安厅成立的时候,受美国影响,船吨位还被限制在1500吨以内,总吨位控制在5万吨,主要是扫水雷、保护航道。后来经济起飞,逐步放宽限制,到了1970年代开始造远海型、全副武装的巡逻船。一直到2010年左右,日本有450多艘船,其中超过千吨的就有50多艘,被邻居们叫成“第二海军”。

中国的故事不一样。19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都是海监、渔政、海事、海警各干各的,联动不顺。2013年才重组成立海警局,成了准军事化队伍。那时千吨级船的数量还不多,吨位小,多是500吨级。2011年才开始装备1000到3000吨级的船。

真正的转折是在2014年,中国造船速度提到极限,当年千吨级船数量第一次超过日本。到2015年,中国的千吨级海警船就有111艘,而日本是62艘。之后就是一路狂飙,到现在总船只约500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超过160艘。

中国的船队里,有近4000吨的818型和两艘1.2万吨级巨舰。818型是054A护卫舰的改版,能搭直升机,火力齐全,远海巡逻更有底气。那两艘1.2万吨的大船,四台柴油机推到25节的航速,能跟主力护卫舰比肩。这让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执法任务完全不怵,巡逻钓鱼岛也能常态化。

相比之下,日本造船讲究吨位均衡和技术细节,比如雷达能覆盖更远的范围,搞复杂天气任务没问题。这跟他们的需求有关,四面环海,海岸线长,需要高效率的船去管海域。这种质量路线也带来一个困境,数量少,就怕战线被拉得太长。

海上执法不是军舰对轰,但船只数量直接影响威慑力和响应速度。日本那75艘质量高,面对同时多海域事件,可能手忙脚乱。中国160艘可以多点布防,干的事也不仅是巡逻,还有反走私、渔业保护、环境执法。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总吨位几倍于日本,这意味着在远海的滞留时间和载荷能力都有优势。就算在6000吨以上的船只数量上,中国目前只有两艘,但日常用3000吨级船执行任务,覆盖面已经够广。长时间盯着敏感海域,对方要想插手,不容易。

日本海警这种扩充速度,在过去十年也算是持续加码了,但没法跟中国的船队膨胀比。中国从2013年成立海警局后,短短十年,就把这个队伍塑造成了吨位和数量的全球第一。靠的是造船业基础强、国家投入大,速度快到对手反应不过来。

在东海和南海,船的多少直接决定你能不能“常在场”。日本在东海有巡逻任务,中国也有自己的海域主张。巡逻频率高的一方,不光在执法行动中占优势,对外释放的信号也更强。

如果单看数字,对比简直一目了然。日本千吨级75艘,中国160艘以上,总吨位差几倍。日本虽有未来几年要冲到90艘的目标,但时间节点在2027年,中国造船的速度让这个目标看起来压力很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日能通过渔业协议、甚至联合巡逻缓解紧张,海域就能变成合作区,而不是全天候的较劲场。但现实是,双方都在各自加码装备,各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从长远看,日本的海警队就算吨位均衡、技术先进,也挡不住数量上的碾压压力。中国这一套“大基数+重点吨位升级”的方式,确保了在东海和南海的执法活动能够保持强势存在感。

东海和南海的海上活动频率是往上走的,中日两国在这里的投入也同步翻番。有了船,才有威慑,有了威慑,才能在博弈中占个好位置。这种硬碰硬的比拼,其实早就开始了。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