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进黑龙江尚志市,我整个人就被环岛正中央那尊铜像震住了!
赵尚志将军骑着战马,一身戎装,那眼神,直勾勾地盯着远方,像要把这片和平安宁的土地刻进骨子里。
这地方,就是用他老人家名字命名的,光是这个,就够让人心里一沉,肃穆感瞬间把我给裹住了。
想想当年,赵尚志、赵一曼这些抗联的英雄们,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硬是把外敌打得闻风丧胆。
“南杨北赵”、“双枪白马女政委”,这些名号一亮出来,敌人腿都软了。
现在呢,这片地界儿可是彻底翻新了,那种蓬勃的活力,你隔着老远都能闻到味儿。
夏至那天,我跑去尚志市烈士纪念馆,周围松柏青翠,鸟叫得那叫一个欢,可馆里头,气氛却把人给拽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来瞻仰的人,那叫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
听着70多岁的杨雁老师傅讲那些故事,我眼泪都快兜不住了。
他说1934年,赵尚志带着部队,就靠着自制的木炮,把宾州城给轰了个稀烂,敌人直接懵了,就冲着这事儿,他们都喊“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这故事,他讲一年,我听一年,每次都把我心给揪起来。
纪念馆里,赵一曼那尊塑像立在那儿,看着就让人心酸。
杨雁老师傅又念起那封绝笔信,赵一曼写给儿子的:“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话,他年年念,年年把我给感动得稀里哗啦,感觉整个纪念馆里都回荡着那种撕心裂肺的母爱和家国情。
从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里抽身,再看看现在,尚志人简直是把“扬鞭奋蹄”这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
他们是真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给吃透了,就靠着这片地的资源,把优势发挥到极致,憋足了劲儿搞振兴。
我溜达到尚志镇城西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那温室大棚里,工人李章法正给嫩绿的红树莓苗喷水,看着那苗子,他乐得合不拢嘴:“你看,这苗长得真壮实。”人家这儿,温湿度控制得那叫一个精准,施肥也讲究科学,红树莓的品质蹭蹭往上涨。
李章法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3600块钱,家门口就把钱给挣了,谁不羡慕?
尚志这地方,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红树莓之乡”。
它就窝在北纬45度这条农产品黄金带上,阳光足得流油,全年无霜期差不多137天。
这些年,他们就地取材,把树莓、黑加仑这些浆果搞成了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现在已经滚到了4.5万亩,浆果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四十多家,红树莓都卖到欧洲、南美洲去了,这买卖,简直了!
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昝清林跟我说,种红树莓,农民直接端上了“金饭碗”。
一亩地能出2000斤左右,今年收购价估计每斤能飙到6块钱以上,市场行情一天比一天好,他们还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呢。
现在尚志的旅游,那叫一个“三色”齐放:革命文化打底的“红色游”,冬天滑雪玩雪的“白色游”,还有生态休闲的“绿色游”。
2024年,他们接待了270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直接飙升了36.9%,这文旅产业,简直是坐上了火箭。
这几年,他们还专门推出了东北抗联英雄红色旅游线路,年均吸引50万人次。
更绝的是,尚志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活脱脱一个“天然大氧吧”。
冬天的冰雪资源,更是富得流油,亚冬会都办了两届。
我还去了元宝镇元宝村,那里头有暴风骤雨纪念馆、“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直成了游客的“打卡圣地”。
《暴风骤雨》那小说,原型就是这儿,也是咱们共产党人最早搞土地改革的地方。
元宝村党总支书记高元帅说得好,他们就是想通过展示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年轻人真切地知道,现在这幸福生活,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不绝,山脚下那一片片水田,稻苗跟着风摇摇曳曳。
去年,尚志的粮食产量直接突破了30亿斤,实现了“二十一连丰”,简直是奇迹!
更让我心里一热的是,大型重载无人直升机项目落地了,生物制药生产线也加速推进,200兆瓦的风电项目也并网了,这些新产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往上长。
老旧小区改造进行得稳稳当当,蚂蚁河带状公园修复速度也提起来了,城区里还多了好几个“口袋公园”,“民生清单”那是不断上新,让人看着就觉得心里敞亮。
这一路走下来,这片红色的土地,处处都给我带来惊喜,让人心潮澎湃。
尚志市委书记张超说得特别到位:“尚志,这座城市的名字浓缩着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寄托了对先烈的永久怀念,更激发今人扬楫奋进。”他这话,直接说到了我心坎里。
尚志这地儿,就是要接着把红色基因传下去,把自己的优势巩固好,再放大,把清洁能源、绿色食品、文旅康养这些产业集群,狠狠地给它搞起来,冲着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