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如果说有一个小国,国土面积非常小,大约是现在的一个省。没啥特产,土地贫瘠,连耕地面积都特别少。
而它周边都是庞然大物,宋朝、大理、吐蕃等等,这些大国还不太平,时不时打几场,这个小国要怎么办呢?
要啥啥没有,谁也打不过,想要夹缝中求生存,按照常规思维,肯定是到处伏低做小,各种卑微,各种笑脸贴人家冷屁股,谁让自己国小民弱。
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小国在虎狼环伺中,活出了尊严,活出了自我,还活出了幸福感。这个小国就是被南宋、大理和越南李朝包围的自杞国。
自杞国之前是大理的领土,后来大理国发生内乱,它所控制的乌蛮三十七部趁机独立,成立了很多小国家。自杞国就是这时建立起来的,地盘大约是今天的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以及广西西部。
趁乱立国不难,难的是独立后怎么办?
古代这些地方都是南蛮,烟瘴之地,想要发家致富奔小康,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在大国夹击下,自杞国的国君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怎么保住既有地盘,怎么吃饱肚子。
想着想着,还真想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
宋朝一直缺马,北宋每年都要通过陕西甘肃等地从西北少数民族购买上万匹马。可是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北方大片领土都被金国占领,南宋想要买马,只能从南边找。
宋朝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写道:“蛮马出西南诸番……大理马为西南番之最。”所以,南宋与大理签订了买卖合同,每年都从大理购买大量马匹。
南宋有钱,大理有马,双方也没啥矛盾,看似事情完美解决。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南宋距离大理太远了。
双方确实接壤,还在邕州(广西南宁)开了马市。但邕州的官员想要把大理的优良马匹成功运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依然十分不容易。很多次都是花了大价钱,运送途中出差错,费力不讨好。
自杞国把南宋官员的痛处看在眼里,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们主动找到邕州负责采买马匹的官员,说我们也有好马,一点都不比大理的差,咱们还可以负责运输,只不过价格要稍稍贵一些。
南宋官员听到负责运输,眼睛都亮了。再一看马匹质量,丝毫不比大理的差。马上与自杞国签订大额订单,以后就从这买了。
但问题是,自杞国不产马。他们的马匹都是从大理买的,批发价,量大实惠。转手卖给南宋,只是加上运输,价格翻一倍。
就这样,自杞国用中间商赚差价这一招,就赚的盆满钵满。不种地,不兴兵,一个最简单的贸易,就可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
但是,谁都是有对手的。自杞国旁边的罗殿国,也是当初与自杞国一起从大理独立出来的小国家看着眼红,也去和南宋官员谈判,我们也有马,并且咱们距离更近,与我们合作对你们更有利。
眼看着生意要被抢了,自杞国果断出兵,结果就是两个小国互殴,谁也别想占据绝对上风,反倒是让南宋发现双方不和,趁机压价。自杞国没办法,只能吐出一部分利润,但估计,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就这样,自杞国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南宋做了一百多年生意,直到1254年。
这一年与南宋持续作战的蒙古军队发现南宋表面看很弱,但打起来很强。他们转变策略,放弃正面硬刚,选择从南面迂回。于是,躲在南宋后面的大理成了主战场。
1254年,大理亡国了,大理优良的战马自然成了蒙古的资产,不能随意买卖。无论是自杞国还是罗殿国,都没有货源,与南宋的生意自然也就断了。
但是,令南宋没有想到的是,自杞国这么一个小国,没资源没人力的小国,竟然偷偷修了长城,又凭借这条小小的长城,用国内仅有的一点士兵,抵挡了蒙古六年。
一方面是小小的自杞国,弹丸之地。一方面是势不可挡的蒙古大军,气势如虹。自杞国想要阻拦蒙古军队的脚步,简直犹如蚂蚁伸出一条腿要绊倒大象。
但是,他们撑了六年,堪称奇迹。而他们之所以能撑六年,用的应该都是一百多年来从南宋赚来的钱。换句话说,南宋让自杞国赚足了钱,自杞国用这些钱为南宋当了六年挡箭牌。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