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解秀梅:朝鲜战场上的“现代花木兰”,从贫家女到一等功臣的传奇人生

解秀梅:朝鲜战场上的“现代花木兰”,从贫家女到一等功臣的传奇人生

一个19岁的小姑娘,在朝鲜战场上只开了一枪,杀了一个人,竟然就拿到了一等功。你听听,这事听着就离谱。

烽火中的成长:从贫苦农家到革命少女

1932年冬天,河北高阳县于堤村,解秀梅出生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庭。那年头,农村人家都不容易,她家更是穷到家了。

家里的房子低矮破旧,屋顶就是用芦苇编的草席子盖着,一下雨就漏。兄弟姐妹一大堆,饭都吃不饱,小解秀梅经常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光着脚丫子在地里帮大人干活。

挑水、割草、拾柴火,这些重活她样样都会。村里人都说这丫头有股子倔劲,从小就不服输,跟别的女孩子不太一样。

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河北。那年解秀梅才5岁,还不太懂事,但战争的可怕她算是见识到了。

那天晚上一家人正吃饭,外面突然传来马蹄声和日本话的喊叫。母亲脸都吓白了,拉着解秀梅就往后院地窖里跑,父亲在后面收拾粮食。

他们在黑漆漆的地窖里躲了一晚上,出来一看,院子里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家里的鸡被抓走了,值钱的东西都没了,连盛水的缸都被砸碎了。

就在这种日子里,八路军来了。1941年,9岁的解秀梅第一次听到”八路军”这个名字,心里就激动得不得了。

这些穿土黄色军装的战士和她见过的任何人都不一样。他们从来不拿老百姓的东西,说话客气,还帮村民干活,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来打鬼子的!

小解秀梅看着这些英雄,心里别提多崇拜了。有一次,她居然跑到游击队的临时指挥部,对一个年轻战士说:“叔叔,我也想当八路军!”

那个战士被逗乐了,摸摸她的头说:“小妹妹,你还太小,等长大了再来。”解秀梅不服气,非要证明自己能行。

战士们拗不过她,就让她帮忙送信。每次拿到任务,她都把信塞进贴身的小布袋里,然后撒腿就跑。

有一回在山坡上被两个日本兵发现了,她装作摘野花的样子,等鬼子走近了想盘问,她突然就跑,一口气钻进了芦苇荡。两个鬼子在外面找了半天,骂骂咧咧地走了。

解秀梅还机智地把一个汉奸骗到游击队设的圈套里。那次之后,大家都说这丫头有当兵的料子。

1945年抗战胜利,解秀梅已经13岁了。解放战争开始后,她又参加了村里的妇女工作队,和大娘大婶们一起做军服、纳鞋底。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演刘胡兰的故事。每次演出,她都演得特别投入,心里暗暗发誓要像刘胡兰姐姐那样为国家奉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秀梅终于够年龄当兵了。1950年2月,不到18岁的她正式参军,分配到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她高兴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从9岁当小通讯员到现在,她等这一天等了8年!

跨过鸭绿江:巾帼不让须眉的战场考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传遍全国。解秀梅一听说要去朝鲜打仗,心又沸腾了。

有人劝她说文工队的女同志可以不去,在国内继续演出。解秀梅坚决不同意:“我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现在国家需要我,我怎么能退缩?”

1951年6月,19岁的解秀梅跨过鸭绿江,成了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员。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坐在卡车上看着对岸朝鲜的土地,她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入朝后第一个考验就是急行军。连续18天跋山涉水,背着30多公斤的背包,对一个不到50公斤的小姑娘来说,确实够受的。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解秀梅不但没掉队,还主动帮身体弱的战友王喜斌背东西。王喜斌经常生病,行军时跟不上队伍,解秀梅就把他的挎包和米袋子都背在自己肩上。

“小解,你自己的包就够重了。”王喜斌不好意思。“没事,我年轻,多背点没关系。”解秀梅笑着回答。

行军路上,解秀梅还经常给大家鼓劲。她跑前跑后,打着竹板说快板给战士们加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她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疲惫的战士们听了都来精神了。行军到深夜大家走不动了,她就唱歌:

“志愿军战歌响四方,不怕困难不怕强……”

休息的时候她又忙着帮炊事班捡柴烧水,给战士们洗脚挑血泡。有的战士脚上磨起了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她就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帮忙挑泡、上药、包扎。

“解秀梅,你真是我们的好妹妹!”“咱们都是一家人,相互照顾应该的。”她总是这么朴实。

因为表现突出,她被评为行军模范。拿到奖状时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但很快又收起来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7月份,解秀梅被调到师卫生所帮忙。这个调动改变了她的人生,也为后来的英勇表现打下基础。

卫生所的工作比文工队辛苦多了。每天都要接收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血腥味、消毒水味混在一起,很多人受不了,但解秀梅很快就适应了。

她跟着医护人员学包扎、换药,照顾重伤员。看到那些年轻战士躺在担架上呻吟,有的失去胳膊,有的失去腿,她心里难受极了,更加细心地照顾每一个伤员。

“妹妹,你唱个歌给我们听听。”伤员们这样请求。解秀梅就轻声唱起家乡民歌或革命歌曲,她的歌声在简陋病房里显得格外温暖。

为了节约粮食,解秀梅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挖野菜。4天时间就挖了140多公斤!挖野菜可不容易,山上的野菜长得分散,要走很远才能找到一些。

她向朝鲜老乡学习认野菜,还专门记了个小本子。桔梗、蒲公英、荠菜、苦菜……她都能认得清清楚楚。天不亮就上山,太阳落山才回来。

“解同志,你这是何苦?部队有口粮标准的。”有人劝她。“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前线同志更需要粮食。”她擦擦汗继续干。

为这事她还立了三等功。连长宣布时她脸红了:“这点小事也能立功?”“战争年代每一粒粮食都珍贵,当然应该立功!”

从文艺兵到医疗兵,解秀梅完成了人生角色转变。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

生死一瞬间: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英雄壮举

1951年11月30日下午,这个日子注定要在解秀梅生命中留下最深印记。朝鲜的天空万里无云,看起来挺平静的。

解秀梅刚从山上砍柴回来,背着一大捆柴禾准备回卫生所。突然远处传来飞机引擎轰鸣声,越来越大。

她抬头一看,9架美军战机正朝他们驻地飞来!战场直觉告诉她情况不妙,立刻扔下柴禾大喊:“敌机来了!快隐蔽!”

卫生所里的人都动了起来,抬担架、搀扶伤员,紧急向防空洞转移。解秀梅也加入转移队伍,一边抬担架一边清点人数。

美军飞机开始俯冲轰炸了!汽油弹和爆破弹接连落下,卫生所瞬间变成火海,浓烟滚滚,火焰冲天。

混乱中有人大喊:“不好了!李永华排长还在里面!他伤太重,没来得及转移!”

李永华是605团排长,前几天战斗中身负重伤,伤口还没愈合,根本走不了。听到这消息,所有人都愣住了——此时的卫生所被大火包围,谁进去都是九死一生。

就在大家犹豫时,解秀梅毫不犹豫冲出来:“我去救他!”话音刚落就朝燃烧的房屋冲过去。

“解秀梅,太危险了!别进去!”战友们在后面大喊,但她听不见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李永华救出来!

冲进房屋那一瞬间,解秀梅几乎被浓烟呛昏。屋内烟雾弥漫什么都看不清,只能凭记忆摸索前进。房梁不时发出断裂声,随时可能塌下来。

她在浓烟中大喊:“李永华同志!你在哪里?”终于听到微弱回应。循着声音找到躺在床上的李永华,此时他意识已经模糊,看到解秀梅冲进来救他,眼中满含热泪。

“走!我背你出去!”解秀梅二话不说弯腰把李永华背在身上。一个瘦小女兵背着七尺男儿在火海中艰难前行。

他们刚走出房门三四步,两颗汽油弹就落在房顶上。“轰”的一声巨响,整个房子被冲天大火吞没,火星四溅飞到他们身上。

解秀梅感到背上胳膊一阵火辣辣疼痛——李永华的衣服着火了!她顾不上自己身上火星,急忙放下李永华用手拍打他身上火焰,又脱下棉衣盖在他身上,终于把火扑灭。

李永华看着满身烟尘、脸被熏得漆黑的解秀梅,心疼得直掉眼泪:“秀梅同志,你快放下我自己跑吧!别为了我让你也受伤!”

“有我就有你!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解秀梅坚定地说,重新把李永华背上,继续往防空洞跑。

美军飞机好像盯上了他们。敌机发现地面移动的两个人影,立刻俯冲扫射,成串炸弹接连落在他们身前身后。

山坡上烟火弥漫什么都看不见。解秀梅背着李永华在乱石间磕磕绊绊,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她顾不上疼痛急忙爬起来,重新背起李永华继续跑。

就在千钧一发时刻,一颗炸弹呼啸着直接朝他们头顶落下来!那一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解秀梅来不及多想,本能地放下李永华,然后用自己身体紧紧抱住他,用血肉之躯为他遮挡即将到来的爆炸。

“轰!”炸弹在离他们不到十米地方爆炸。巨大气浪掀起漫天弹片、碎石和沙土,像暴雨一样砸向他们。解秀梅感到背部钻心疼痛,无数弹片石块击中她的身体。

她的棉衣棉裤被弹片打得破烂不堪,胳膊被石头砸得鲜血直流,背部也被划出好几道深深伤口。飞起的碎石土块几乎把他们埋起来。

一阵眩晕后,解秀梅慢慢睁开眼睛。耳朵还在嗡嗡响,身上到处流血,但她第一个念头不是自己伤势,而是李永华的安危。

她艰难抬起头看向怀中的李永华。奇迹般地,李永华除了受些惊吓外竟然毫发无损!看到这一幕,解秀梅虽然浑身疼痛,但心中涌起巨大安慰,她笑了!

李永华望着浑身是血、伤痕累累的解秀梅,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这个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小姑娘,竟然用身体保护了他!

解秀梅知道现在还不安全。她咬牙强忍疼痛颤颤巍巍爬起来,又一次把李永华背在身上。虽然每走一步都钻心疼,但她没停下,一步步朝山上防空洞走去。

“秀梅同志,放下我吧,你伤这么重……”李永华哽咽地说。“别说话,马上就到安全地方了。”解秀梅用尽全身力气,终于把李永华背到防空洞。

确定李永华完全安全后,她再也支撑不住,瘫软在地。战友们冲过来时看到这样画面:解秀梅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但脸上带着满足笑容。

“是她救了我的命!要不是解秀梅,我早就死在火海里了!”李永华动情地对围过来的战友们说。

这个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深深震撼了在场每个人。一个19岁小姑娘,在生死关头没选择逃跑,而是毅然冲进火海救出战友,并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挡住炸弹。

解秀梅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整个68军,传遍整个志愿军。战士们都被她精神感染,更加勇敢地投入战斗。大家都说,有这样战友在身边,死都不怕。

1951年底,志愿军68军政治部为解秀梅记一等功,这是对她英勇行为的最高褒奖。同时她也被批准火线入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解秀梅也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

从战场英雄到平凡生活: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1952年1月18日,解秀梅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踏上回国征程。离开朝鲜战场那一刻,她回头望了望那片洒过自己鲜血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

5月23日,中南海怀仁堂前草坪上阳光明媚。解秀梅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手捧鲜花,和其他志愿军代表等待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出现在她视野中。当毛主席走向她时,解秀梅向毛主席献上鲜花:“我们志愿军全体将士向您问好,祝您健康!”

“谢谢,祝你们胜利!”毛主席高兴地回答,握住了她的手。那一刻感受着毛主席手掌传来的温度,听着亲切话语,解秀梅情感再也无法控制。

她想到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想到李永华排长信任的眼神,想到自己为国家人民做的一切。眼泪夺眶而出,她情不自禁张开双臂,紧紧抱住了毛主席!

这一幕完全在所有人意料之外。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现场鸦雀无声。毛主席也有些意外,但他没推开这个年轻女战士,而是轻轻拍了拍她后背。

摄影师吕厚民敏锐捕捉到这个珍贵瞬间,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后来成了抗美援朝历史上的经典画面。

事后解秀梅有些不好意思,向毛主席请求签名留念,但忘了带本子,只好从战友那里借了一本。毛主席细心地写下两份签名:“志愿军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人民感谢你们!”他考虑到这是借来的本子,特意为那位战友也留下纪念。

接下来4个多月,解秀梅走遍全国各地1054个县市,为510万人作了数千次报告。她用朴实语言讲述志愿军战士英勇事迹,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全国人民对这位女英雄表达了最高敬意。她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300多封慰问信。在家乡河北高阳县于堤村,6000多人召开庆功大会,将”人民功臣”“光荣之家”牌匾挂在她家门口。

1952年6月解秀梅重返朝鲜战场。10月25日作为志愿军代表受到金日成将军接见。金日成为她签字留念,并授予”三级国旗勋章”。

有个细节特别温馨:1952年9月,解秀梅父亲被推选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两个月后父女俩竟然在朝鲜战场相见了!《人民日报》还专门进行跟踪报道。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解秀梅凯旋回国时已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战后解秀梅到张家口一所速成中学学习文化课。她深知自己文化底子薄,把战场上那股拼劲用到学习上。

1955年6月转业进入江苏徐州工作,担任共青团鼓楼区委书记。从战场英雄到地方干部,她把部队严谨作风带到新岗位上。

在徐州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同事们知道她从部队转业来的,但很少人知道她曾是抗美援朝英雄。解秀梅从不提及过往功绩,认为那都是应该做的。

1976年解秀梅到石家庄工作,担任华兴印刷厂副厂长。44岁的她工作热情依然不减,深受职工尊敬爱戴。

解秀梅的低调出了名。她平时为人谦逊,家人也从未在人前炫耀她的过往功绩。几十年间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位英雄就生活在身边。有人问起过去经历,她总是淡淡地说:“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现在就是个普通工人。”

多年战争生涯和艰苦环境对解秀梅身体造成很大损害。由于早年在朝鲜那种环境下生活,加上那次爆炸受伤,她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后来患上脑血栓,只能病退。

退休后的解秀梅过着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的生活:买菜做饭,操持家务,偶尔和邻居聊天。没人知道这个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老太太曾是抗美援朝女英雄。

1994年,一切都变了。解秀梅因患多发性脑梗塞和老年痴呆症先后三次住院。长达半年多治疗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3万多元债。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对普通退休工人家庭简直无法承受。

因为企业效益差无力承担医药费,医院被迫下停药通知单。面对困境,解秀梅家人走投无路。但即便如此,解秀梅也不愿公开身份,觉得自己那点功劳不值一提,不能因为小事麻烦国家。

1994年《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在追访爱国影片主人公原型时了解到解秀梅现状。编辑邀请在《英雄儿女》中扮演王芳的演员刘尚娴一起寻找,却发现这位当年英雄正躺在病床上,因付不起医药费面临停药困境。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连续播出两期节目报道她状况。1994年12月10日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引起巨大轰动。全国各地慰问信和捐款纷至沓来,短时间筹集了11万多元善款。

省委领导和许多群众相继到医院看望她。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也纷纷前来会诊。

面对这笔巨款和社会各界关心,解秀梅和家人始终不为所动,坚决谢绝善款。“我们欠党和人民的债太多,这样发展下去欠人民的心情债比经济债还难过。”解秀梅丈夫李志华动情地说。

1996年1月30日,河北石家庄,解秀梅这位巾帼英雄永远睡着了。她静静地走了,就像她一生为人一样,低调而平静。

《河北日报》刊登消息:“今天,66岁的原石家庄地区印刷厂副厂长解秀梅因病逝世。解秀梅1949年8月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一等功,是影片《英雄儿女》中王芳原型之一。”

解秀梅的一生,从贫苦农家女孩到抗美援朝英雄,从全国闻名模范到默默无闻工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功成身退”,什么叫”深藏功名”。在最辉煌时候选择回归平凡,在最困难时候选择默默承受。

你说,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做到她这样?面对那些天天在网上炫耀自己一点小成就的人,你们不觉得脸红吗?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