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十日,国际油价跌破每桶六十五美元。
奇怪的是,就在同一天,乌克兰无人机击中了俄罗斯境内三座炼油厂。
按照常理,这种地缘冲突应该推高油价,市场却只反弹了不到百分之一就继续下跌。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原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需重构。
俄罗斯炼油系统这个月遭遇了严重打击。
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导致日产能超过一百五十万桶的炼厂停工,直接造成原油加工量骤减四十万桶。
这些本该在俄罗斯本土消化的原油,现在正通过油轮源源不断运往印度。
数据显示,八月份至少有一百七十万桶俄罗斯原油每天漂在海上,目的地都是印度港口。
美国虽然把对印度商品关税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但印度炼厂依然在稳定采购打折的俄油。
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八月初宣布增产五十四万七千桶,这是他们今年第四次调整产量。
从四月到现在,这个组织已经累计增产二百四十六万桶,比去年七月的减产规模还多出二十六万桶。
表面上看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实际上很多成员国根本达不到增产目标。
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油田老化严重,伊拉克北部管道经常被炸,真正能稳定增产的只有沙特和阿联酋几个国家。
美洲地区的原油供应也在增加。
墨西哥因为国内炼厂检修,把更多重质原油推向市场。
加拿大油砂产量持续创新高,预计第四季度将达到历史峰值。
这些重质油和中东的中质油在亚洲市场打起价格战,导致迪拜原油的现货溢价结构开始松动。
贸易商都在观望沙特十月份的官方售价,这将是判断市场走向的重要信号。
需求端的情况更不乐观。
北半球夏季出行高峰结束,欧美炼厂陆续进入检修季。
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欧洲的柴油消费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七。
就连战略原油储备的收储动作都显得小心翼翼,美国能源部八月份只采购了不到三百万桶,还不到计划量的一半。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给市场蒙上阴影。
虽然鲍威尔释放了鸽派信号,但降息预期已经被反复消化。
高利率环境下,大宗商品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对冲基金都在削减原油多头仓位。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WTI原油期货的净多头寸降至六个月来最低水平。
地缘政治风险正在重新定价。
以往任何产油国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油价剧烈波动,现在市场对这类消息越来越麻木。
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红海航运受阻、尼日利亚油田罢工,这些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周期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现在的两天。
交易员们更关心实实在在的库存数据,而不是新闻标题里的地缘危机。
原油库存正在悄然累积。
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报告显示,商业原油库存连续第五周上涨,库欣地区的储油罐利用率突破百分之七十五。
新加坡浮仓库存达到两千八百万桶,是今年三月以来的最高值。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货市场供过于求的真实写照。
新能源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
国际能源署在八月报告中调高了今年电动汽车销量预期,全球每天因此减少的汽油消耗量相当于五十万桶原油。
欧洲的绿氢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德国首批氢能炼钢试验取得成功。
这些变化不会立刻颠覆原油市场,但正在改变长期的需求曲线。
市场参与者都在等待两个关键时点。
一个是九月下旬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可能讨论是否继续执行一百六十六万桶的额外减产。
另一个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降息幅度将决定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走势。
在这之前,多数交易员选择按兵不动。
油价下跌对普通人的影响需要时间传导。
加油站的价格受税费和中间环节影响,往往滞后于国际油价变动。
物流公司的成本核算包含人工、保险等固定支出,油价下跌未必会立刻体现到运费上。
真正受益的是用油大户,航空公司和化工厂的利润空间正在悄悄扩大。
原油市场的博弈远未结束。
俄罗斯需要维持石油收入支撑战争开支,美国既要压制俄油价格又不想伤害页岩油生产商,沙特在保油价和保份额之间艰难平衡。
这场三方角力中,唯一确定的是波动将成为新常态。
当所有参与者都在互相牵制,时间反而成了空头最好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