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福州的国际会展中心里热乎了,A7、A8两馆和户外展区把近一万平米变成了一个“未来工厂”。我跟你说,这不是摆花架子,展区里有95家企业、近千件实物,电池、储能、碳化硅外延、oT芯片、eVTOL样机都摆着,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就是场面接地气又带着点硬核科技味儿。展会宣称要把金砖基地五年成果浓缩成一张明信片,送给全国乃至海外的同行,热闹得很。
展出的四大板块里,新能源那块儿能把人吓一跳,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储能系统和海上风电链条都摆到前台,展台写着“零碳方案”“电池回收”和“风电装备”,看来不像是广告,倒像实力在证词。芯屏产业体现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和新型显示的闭环链条,碳化硅高端材料、先进晶圆制造、驱动显示驱动芯片,都在亮相。有人问,这能不能说明福建已经从传统制造向技术型成长?怎么回事?真心的,答案倾向“是的”,但路还长。
创新与绿色展区更像两条并行的赛道。无人机、eVTOL与人形机器人展示了硬件的迭代速度,肥览翌带着两款eVTOL上阵,宇树、众擎、国地这些机器人公司把最新具身智能摆出来,北斗高精度增强服务与数字孪生城市场景的结,也让规划、遥感、智慧运维不是纸上谈兵。这不单是产品秀,还是产业链协同的样板,太厉害了。展会上有厂商说,他们的解决方案已在若干金砖国家规模化落地,这既是出口也是技术输出,带着“软实力”去谈生意。
深入福建的这些成就并非偶然。产业集群、产学研作、地方政策和外向市场需求三股力在拉拢,资本和订单跟上后就形成了闭环。厂商把研发、封装、模组、系统集成做成一条线,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也在提升。地方媒体和行业观察者多有评论,工程师现场演示、企业家直言短期内仍有瓶颈如核心材料和高端制造设备,但路子看得见。就是啦,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但方向对了就是有戏。
回头看这场展会,它既是“秀场”,也像一个答卷——对内显实力,对外讲故事。展览留下的问题也很现实如何把展示成标准化产能?如何把技术成规模化出口?观众、参展商和政策制定者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开放作和绿色型必须并行。会场外的海风吹来,带着咸味和希望,好像一条新能源输送带在岸边延伸,灯光下的样机静静发光,像是在提醒人机会在眼前,别光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