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乌江亭长,目送心爱的乌骓马离去之后,项羽便带领着仅剩的26骑勇士,向汉军发起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冲锋。
在此之前,项羽于垓下之围中,率领八百骑勇猛突围。行进途中,伤亡迭起,损失惨重。抵达乌江时,亭长力劝他渡江,以期日后东山再起。面对仅余的26骑精锐,项羽沉声言道:
“苍天若欲令我陨落,我横渡长江又有何益?想当年,我带领江东八千勇士西征,如今却无一人归来。若此刻仅求生存逃离,我又有何颜面去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即便他们不言,我内心难道不感到愧疚?”
项羽慷慨地将自己的爱驹乌骓赠送给了乌江亭长,而他本人则与剩余的26骑一同弃马步行,手持简陋的兵器,与刘邦所遣的五千追兵展开了殊死一搏。
项羽紧握着手中的短兵器,英勇无畏地斩杀了数十名汉军士兵。然而,他自身也身负十几处伤痕。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刹那,他回首望去,只见汉军的骑司马被层层围困其中。吕马童项羽高喊:
“这不正是我的老友吗?听闻刘邦曾言,若能取我首级,便将赐予千金,封地万户。我便借此机会为你行一善举。”
话音刚落,那位一代霸王便毅然决然地挥剑自刎,终结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三十载人生。
楚霸王轰然倒下。
汉军将领王翳迅速上前,毅然割下了项羽的首级。然而,为了争夺项羽残余的遗体以获取赏赐,汉军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内部争斗,导致数十人不幸丧生。
终究,医官杨喜、骑都尉吕马童、医官吕胜以及杨武各自主张地分得了项羽的遗体残骸。再加上王翳所割取的首级,项羽的遗体最终被分割成五大块。面对刘邦,这五人将各自所得的遗体残骸拼接,确认无误后,刘邦信守诺言,兑现了他的承诺。“斩项羽,千金赏、邑万户赐。”这份赏赐——固然,刘邦虽素来节俭,最终还是未忘给予优惠,即由五人平分,其中一人独得二百金及两千户的封地。
切割项羽遗体而得之的五位勇士,亦各获封侯之赏:吕马童荣膺中水侯,王翳获封杜衍侯,杨喜被封为赤泉侯,杨武被册封为吴防侯,吕胜则被封为涅阳侯。
项羽身首异处,以示赏赐,仅过月余,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便挥师东进,驻足于山东定陶之汜水之地。(今山东曹县北)阳之帝都盛大举行登基典礼,正式确立国号为大汉,这位君主遂成为后世所尊称的汉高祖。
作为古典时代的终结者,项羽的陨落亦标志着中国古典时期英雄气概与贵族风范的终章,而崇尚权谋与诡计的刘邦,却在帝国时代的曙光中笑到了最后。
▲项羽画像。图源:网。
提及项羽之败,实则自他告别咸阳、荣归故里之际,便已种下了败亡的种子。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击溃秦军主力,随后率领关东联军西征至咸阳。他在此坑杀并活埋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并闯入宫中杀害秦王子婴。继之,项羽放火烧毁了阿房宫,携带着从秦国搜刮而来的珍宝与美女,准备返回江东。
有人建议项羽,以咸阳(西安)“若富贵而不归故里,那便如同身着华服却在夜色中漫步,又有谁能够察觉?”
这是“衣锦夜行”的来源。
进谏者微笑,私下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盛怒之下的项羽毫无顾忌,立即将进言者投入滚烫的沸水之中。“烹之”。
自此,项羽挥师东归,将都城设立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一座易攻难守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并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图:影视剧
身为楚地之子,刘邦在击败项羽、登上帝位之初,并未将咸阳定为国都,而是率先将目光投向了洛阳。
在秦朝的末期,众多英勇豪杰投身于推翻秦王朝的斗争,其中绝大多数英雄豪杰均出自关东之地。(函谷关以东)昔日楚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等六国臣民,对于他们而言,咸阳与关中虽“山河环绕,土地肥沃”,然而与项羽持相同看法的刘邦及其臣子们,首要考虑的却是咸阳与故乡相隔甚远,并非建都的首选之地。
对此,竟是一位源自昔日齐国故土的普通小兵、一名守卫边疆的戍卒。娄敬认识到问题关键。
“关中地区,即秦地,环绕于(崤)山与黄河之间,四面的险要地形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一旦遭遇紧急情况,百万大军亦可迅速集结。这片土地与资本,是秦人辛勤耕耘与经营的结晶,真可谓得上天赐予的宝地!”
娄敬进言之要旨,在于力劝汉高祖刘邦定都咸阳,即后世所称的长安,并视关中之地为经营帝业的坚实基石。
刘邦犹豫不决,在张良的竭力辅佐下,终下决心迁都长安,此举不仅为西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石,更确立了此后千年中华帝国的政治与地理格局。
项羽未察觉到这一点基础。
自夏商周时期起,我国经营的重心便始终集中于黄河中游的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区域。进入西周时期,都城镐京的设立,更是标志着国都的长期驻扎于此。(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西安)遭受游牧部族犬戎的侵袭,东周王朝遂迁都洛邑。(洛阳)。
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遂承诺,若秦人能夺回被游牧民族占领的陕西故土,该地则悉数归秦人所有。自此,秦人历经百年的辛勤耕耘,逐步收复了关中地区。此后,他们又投入数百年之力,将关中打造成击灭东方诸侯国的强大政治与经济基石。
事实上,若细究我国的历史地理变迁,便不难发现,自周朝肇始直至唐朝终结,我国在军事地理布局上始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态势。从西向东的东西走向趋势:
在商周更迭之时,周武王凭借关中之地,挥师东进,最终覆灭了位于河南安阳地区的商朝;而秦国亦是以关中平原为根基,终成霸业,挥师东征,灭六国而一统江山。
楚汉相争四年前206-前202年刘邦凭借关中地区的强大兵力和丰富资源,在屡遭项羽的打击与挫败后,最终逆势而上,成功夺取了天下。
继汉朝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亦凭借定都长安、掌控关中的优越地理优势,以微弱的国家实力竟反败为胜,将位于东部的强盛北齐逐出历史舞台,从而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亦为隋朝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初,李渊首起于晋阳。(太原)挥师征战,意在夺得关中之地。此后,以关中为稳固的根据地,逐步消灭隋末的豪强势力,终成天下之主。
项羽或许无法预知他逝去千年后的华夏历史,然而对于秦人崛起的深层次原因,他似乎并未洞悉其本质。
因此,他舍弃了关中之地,向东迁移,最终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衰亡之种已埋。
衣锦归乡日,恰是霸王败亡时。
▲绵延八百里的秦川关中平原,历来是周朝至唐朝时期由西向东的“根本重地”。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非但如此,楚霸王在洞察天下大势方面亦犯下了严重的判断错误。
在夏商周时代,以共主为纽带的邦国体制,始终构成了我国大地上的主要政治架构。周人,以商人邦国的一员身份,发动起义,成功推翻了商人的统治,进而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周人得天下之后,遂行分封诸国的封建制度。由此,在周王的名义中心之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争霸态势愈发激烈。此番争霸的最终结果,便是秦人一统天下,进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王朝。集权郡县制,来取代封建割据制。
纵使项羽统帅联军一举覆灭了秦室江山,他的心中依旧深植着战国时代的体制与思想。
随后,项羽在尊称楚怀王为“义帝”,意指名义上的皇帝、虚名之帝之后,自称西楚霸王,继而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
这十八位诸侯王,除去项羽本人,还包括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代王赵王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齐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共计十八位诸侯王。
▲秦朝全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之探索,秦人终于确立了郡县制。然而,在项羽的支配下,这一制度又复归于春秋战国时期那般,重现了有天子、有霸主、有诸侯的列国争霸之格局。
看似皆大欢喜。
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从邦国制向郡县制的转变,这一过程自有其内在的演进逻辑。然而,项羽试图恢复邦国制,结果却很快导致了事态的恶化。
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对十八诸侯进行分封,然而时局动荡,仅过一月,天下便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动荡之源,除去邦国体制的根本弊端,其表象则源于项羽在分配战利品时的不公。
项羽封地后仅一个月,齐国即大乱。
秦末乱世。田荣当时,田荣实际掌握了原齐国的绝大部分领土,然而,因与项羽之间存在矛盾,他拒绝出兵支援项羽以消灭秦国,此举使得他与项羽结下了深仇。
原齐王田市被降封为胶东王;因协助项羽灭秦有功的齐国将领田都,被擢升为齐王;前齐王田建之孙田安,亦因助力灭秦并归附项羽,被封为济北王。
田荣勃然大怒,随即,在项羽分封的三位王踏入齐国旧境之际,田荣立刻反叛,一举击败了其他三位王,从而重新掌控了齐国的权柄。更有甚者,田荣还收纳了彭越的流寇之众,指挥他们四处游荡,对项羽的军队展开游击战。
除去齐国之外,赵国亦在项羽封地不久后遭遇变故。
项羽灭秦前,赵国已立。赵王歇,另外张耳为相,陈馀然而,在咸阳举行分封诸侯王的仪式之际,鉴于张耳曾随我西征并成功灭秦,项羽遂将张耳封为赵王,并将原先的赵王歇贬为代王。
陈馀未随同众人灭秦,未能分得半点利益,然而他手中掌握着赵国的疆土,自是难以就此罢手。
陈馀迅速驱逐了项羽所封的张耳,转而迎回赵王歇。作为回报,赵王歇赐予陈馀代王的封号。为了与项羽抗衡,陈馀与赵王歇携手合作,并与齐国的田荣结盟,共同对抗项羽。如此一来,刚刚完成分封的诸侯王项羽,很快就在楚国的北方,遭遇了齐、赵两国的强大挑战。
在西侧,汉王刘邦所构成的威胁,其力量更为峻猛。
在分封十八诸侯王的过程中,项羽巧妙地布局,意图削弱昔日秦国的势力,特意将原属秦国的疆域分封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人。在项羽心中,此举亦有一大益处:昔日刘邦因贬谪而流放至巴蜀及汉中之地,此举无疑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相互制衡,有效遏制刘邦势力的膨胀。
刘邦绝非轻易可与之抗衡之辈。在田荣、陈馀等一众人物纷纷起兵对抗项羽的第三个月,即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巧妙地掩人耳目,一面修复栈道以示其意图北上,一面却暗中绕过陈仓,悄无声息地发动了攻势。(陕西宝鸡市东)重返关中故地,刘邦迅速击败章邯,迫使司马欣与董翳投降,从而平定了该地区。随后,刘邦致信项羽,阐明自己意图仅限于夺回关中,以履行先前群雄之间“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他强调自己并无意图东进与项羽争锋,此举使得项羽放松了警惕,转而集中兵力进攻北方的田荣。
利用项羽主力军与北方齐国激战之际,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任命韩信为将领。韩信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接连击败西魏王魏豹,俘虏殷王司马卬,进而占领洛阳,将势力范围扩展至项羽的核心地带。
项羽未察,依旧全力以赴,对齐国发起了猛攻。而且,他更是下令,派遣精兵强将直指郴县。(今湖南郴州)斩杀被视为天下共主的义帝,此行径为刘邦提供了出兵的借口。于是,他以诸侯首领的身份,在洛阳公开发起对项羽的讨伐。在装模作样地为义帝哀悼一番,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丧礼之后,刘邦立刻率领由五十六万诸侯组成的联军,公然向项羽发起进攻,并迅速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彭城。
自公元前206年八月挥师入关中,至公元前205年五月领兵攻克楚国都城彭城,短短一年之内,刘邦的步伐迅猛异常。正如昔日攻克咸阳后举杯欢歌那般,刘邦在彭城亦自以为击败了项羽,遂纵情高歌。然而,项羽却突然反戈一击,派遣主力继续进攻齐国,而他自己则亲率三万精锐,回师猛攻彭城,一举击溃了刘邦及各路诸侯所组成的五十六万联军。
彭城一役,刘邦的汉军伤亡达二十余万之众。然汉军阵亡将士之躯积聚如山,以致“睢水为之不流”。
艾公子力作《疑案里的中国史3》震撼登场,新书重磅上市,敬请瞩目。
疑案系列终章,今日特价,打包优惠。
👇
在历史转折点萧何和韩信组合助刘邦力挽狂澜。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遭遇惨败,狼狈不堪地逃窜。在带领仅剩的数十人逃生之际,鉴于对楚军追击的忧虑,刘邦对马车行速的不满溢于言表,甚至多次心生恶念,想要将同车相依的儿子刘盈与女儿抛下,以期加快逃亡速度。
刘盈,日后将成为汉惠帝;而那位女儿,则是未来的鲁元公主。
为了保命逃生,刘邦竟将骨肉亲情置之脑后,反倒是车夫夏侯婴心软,屡次停车,将刘邦试图踢下车外的刘盈公主和鲁元公主再次抱回车上。
刘邦怒不可遏,屡次欲拔剑斩杀夏侯婴,但夏侯婴坚称:“那是您的亲生子女,即便形势危急,又怎忍心舍弃他们?”
为此,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为报答夏侯婴昔日救命之恩,特将皇城北隅最优的宅邸赐予他,并赐名“近我”。
刘邦堪称十足的利益至上的主义者,幸而身边有萧何辅佐。
闻知汉军战败的消息,坐镇关中的萧何迅速行动,将关中境内所有老弱病残悉数征召服役,同时全力以赴为刘邦运送粮草物资,助力其东山再起。正是得益于萧何的这些举措,刘邦得以重整旗鼓,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展开持久对峙。
若非萧何,刘邦恐怕难以度过彭城之战的惨痛失利。
在萧何的背后,刘邦与萧何以关中为稳固的根据地,源源不断地积聚了庞大的兵员及粮草物资,此乃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坚实军事与物资保障。
相较之下,关中地区在秦国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之下,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而项羽的根据地江东,此时却依旧人口稀薄、经济萧条,根本不具备作为长期争霸的战略大本营和稳固后方的条件。
本质上,秦国之所以能一举灭掉六国,正是得益于关中腹地所提供的雄厚物质基础。
项羽未能洞悉秦国崛起的深层秘密,便轻率地舍弃了关中之地,因此他寄望于江东作为根基,企图称王称霸。然而,从根本上讲,他缺乏坚实的人口和物质经济基础。
从军事地理的演变脉络来看,我国自周朝至唐朝,见证了从西往东的辉煌战果;至于宋元时期以及明末清初,胜利的天平则转向了从北至南的趋势。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唯有在元末明初以及民国北伐之际,随着南方经济的迅猛崛起,才得以见证从南至北的北伐战役取得辉煌胜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羽的败局,不仅因他个人四处树敌、屡次屠杀投降者、难以团结盟友,其根本之因亦在于军事地理布局、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安排上的失误。郡县制恢复为邦国制。
项羽之名,实至名归。即便面临四面楚歌,他仍率领三万精兵,逆袭刘邦所统帅的五十六万联军,这与他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最终大败秦军的历史壮举,何其相似。
凭借萧何的辅佐及关中地区连绵不绝的物资支援,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此后双方胜负交替,战局变幻莫测。
在荥阳之战中,刘邦不幸再次遭受项羽的重创,仅以身穿着单薄的内裤,率领着寥寥数人匆忙出城,仓皇逃窜。
彼时,荥阳之战中,汉军困守城中,四面楚歌。刘邦无奈之下,只得命部将纪信装扮成己身,于荥阳东门诈降,而自己则趁机率领数十人,悄无声息地从西门溜出,得以逃生。
刘邦曾将萧何悉心支援的关中根基消耗殆尽,然而他手中仍握有萧何所赐的另一颗璀璨明珠——韩信。
昔日,于月光下力追韩信的萧何,在刘邦的面前,竭力推崇韩信,委以将帅之职。韩信不负众望,率军屡建奇功,先是平定了魏国与代国,继而击溃楚军,进而攻取了赵国。
尽管刘邦在河南地带屡遭项羽痛击,狼狈不堪,然而北方大半已被韩信掌控。为求东山再起,刘邦在逃离荥阳之后,只身与夏侯婴同行,趁着韩信尚在沉睡未醒,毅然闯入韩信的中军大帐,夺回将印。随后,他立刻开始部署,将韩信的军队纳为己用,助力自己重振旗鼓。
当时,韩信从睡梦中醒来,方知汉王刘邦已返,夺回了兵权,心中不由得震惊不已。尽管他已开拓的疆域辽阔,但韩信在名义上依然是汉王刘邦麾下的将领,因此,他只能服从命令,集结尚未被调往荥阳的赵国军队,发兵进攻齐国。
彼时,齐国的田荣已被项羽所杀,其后,田荣之弟田横继而拥立田荣之子,亦即己侄田广,继续担当齐王之位,以抗衡楚国。
一生诡谲多端的刘邦,自然不会错失良机。于是,他一方面装作谦和地派遣名为高阳酒徒的使者郦食其,去游说田横和田广叔侄联手对抗项羽,另一方面,则趁齐国放松了防守,全力抵御楚军之际,暗中派遣韩信进军齐国。这一举措,使得田横和田广勃然大怒,遂将郦食其烹杀。
韩信一举攻克齐国,此时,他与刘邦、项羽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国内三强鼎立的格局。在此情形下,若韩信归附刘邦,刘邦之胜可期;若韩信投向项羽,项羽之胜亦在预料之中。
韩信深知自己肩负重任,遂派遣使者向刘邦进言,声称尽管他已掌控齐国,然而权力尚显不足。齐人狡黠多变,楚国亦对我方虎视眈眈,若不册封我为代理王,恐怕难以稳固齐国的局势。
刘邦闻得韩信使者所陈之言,愤然斥责,言辞激烈。他怒斥道,我与项羽僵持不下,日夜期盼韩信的援手,岂料这无赖竟敢前来对我施加压力。
张良与陈平闻声亦感紧迫,当即迅速上前,不动声色地轻触刘邦的足底,随之贴近其耳畔低声言道:
“当前楚汉争霸,汉军暂处劣势。韩信,作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鉴于他此刻的表态,不如借此机会封他为王,以免日后生变,导致动荡不安。”
刘邦应变敏捷,立刻改换言辞,高声对韩信的使者说道:
“真正的豪杰若欲平定群雄,自当成就真龙之姿,岂可沦为虚有其表的傀儡之主。”
继而,刘邦派遣张良前往,旨在册封韩信为齐王,同时调遣韩信所部军队,以发起对项羽的攻势。
项羽心中自然也感到了焦虑,毕竟多年来的战事不断,使得楚国后方经济衰败,民生困苦。若韩信能从北方挥师南下,楚汉之间的争斗格局无疑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项羽立即派遣了说客,希望借助他们的口才,寻求一线转机。武涉我特地前往游说韩信,期望他能鼎力相助项羽。然而,韩信却直言不讳,他曾侍奉项王,官职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执戟,意见不被采纳,计策不被采纳,因此才选择了投奔刘邦。刘邦授予我上将军之印,使我得以统率数十万精锐之师,这才有了我今日的成就。因此,我绝无背叛汉室而投靠楚国的想法,还请代我向项王致以歉意。
武涉无功,韩信谋士。蒯通却深悉利害。
蒯通适时挺身而出,劝解韩信,大王此刻既不宜助楚,亦不宜助汉,唯有与刘邦、项羽并肩,三方共分天下,方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否则,若功勋显赫却触怒权贵,恐将陷入绝境。
然而,韩信虽心怀感恩,却未听从蒯通的劝告,他坚决不愿背叛刘邦。
艾公子倾力之作,《疑案里的中国史3》全新力作震撼发售!
疑案终章特价,打包优惠!
👇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历史舞台上鲜有正义之战,各诸侯国相互间运用诡异的兵法进行攻伐。在此背景下,坚守贵族礼节的宋襄公,因坚持“不击不成列”的原则而遭到时人和后世的无情嘲笑,被视为不懂得变通、迁腐至极的傻瓜。然而,在这贵族精神逐渐衰落,世俗功利主义兴起的时代,出身低微的刘邦却能深刻领悟其精髓。
昔日,在与霸王项羽的军队对峙之际,项羽恫吓声称要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烹煮。面对这等无赖行径,刘邦竟厚颜无耻地回以挑战,向项羽直言。昔日,我们曾携手共谋灭秦大业,那时你我结为兄弟,故而我的父亲亦即你的父亲。若你执意要对他下手,切勿忘却我份,我亦渴望分得一份人肉汤,尝尝人肉的滋味。
英雄遇流氓,无奈项羽罢手。
楚汉争霸,战事胶着,胜负难分。对项羽而言,缺乏关中地区那样稳固的大本营,源源不断的支援。北方如魏、赵、齐等国亦被刘邦与韩信所掌控。此外,彭越在其周边不断进行游击战,骚扰不已。无奈之下,项羽只得与刘邦寻求和解之道。
在刘邦的视角中,尽管他所控制的疆域日渐拓宽,然而在军事力量上,他始终未能击败项羽,反而屡次遭受重创,被迫狼狈撤退。因此,刘邦也选择了妥协,双方最终达成共识,以鸿沟为界,将楚汉两国领土一分为二。
然而,流氓之徒的本性昭然若揭,他们将道义与盟约视为虚言。眼见刘邦即将撤军,张良与陈平立刻煽风点火,宣称汉军已占据天下大半,且粮草丰足。相较之下,尽管项羽兵力强大,他却缺乏坚实的后方支持。因此,他们建议趁楚军撤退之际,出其不意地尾随追击。
刘邦认同此策,遂即刻通知韩信并肩南下,共击项羽。自此,刘邦动作迅速,挥师南征。
竟不料,韩信之兵未至,刘邦再次遭受背叛,楚军将其痛击,溃不成军。
韩信势大难制,在如此危急关头,张良再次献策,主张采取利诱之策。
刘邦遂对韩信许下承诺,言明若你助我击败项羽,成功之后,陈县以东的地盘悉数归你所有。
此外,刘邦进而邀请四处游荡的彭越加入,承诺道:“只要你肯来,睢阳以东的区域都将由你统辖。”
刘邦亦邀九江王英布。(黥布)成功策反了项羽麾下的大司马周殷等人,他们共同发起了对项羽的围攻。
终于,因高额利益的诱惑,韩信毅然决然地率军出征。他与刘邦、彭越、英布、周殷等众将齐聚,组成了刘邦的五路联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70万人。面对这股强大的势力,项羽所剩的10万楚军驻守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展开决战。
项羽征战多年,终败自尽。
然而,仅三十有奇便英年早逝的项羽,却未能洞察自身败亡之缘由,遂于乌江畔自刎。刎首前,他高呼部下。
“天意亡我,非战之过。”
作为中国踏入帝国时代的最后一位传奇英雄,项羽自24岁起便追随叔父项梁,投身于反抗暴秦的烽火之中。25岁那年,他在巨鹿之战中英勇指挥,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暴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崇尚快意恩仇的时代楷模,项羽拥有其独到的审美观念。尽管他曾与关东联军一同坑杀20万秦军降卒,并在征战中多次斩杀投降者,对政治对手亦未曾尝试招降,最终导致在刘邦联军面前败北。
即便在生命的尽头,项羽亦以光明磊落、英勇无畏的形象流传于世。相较之下,刘邦的反复无常、阴谋诡计以及流氓行径,使得他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难以与项羽的英名相提并论。尽管项羽是一位败落的英雄,但自那以后,他依然赢得了无数人的深切同情。
从这个角度出发,历史并非仅仅以成败作为评判英雄的唯一标准。
项羽陨落之后,在迁都长安之前,刘邦曾在洛阳南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与众臣共商国是。在探讨自己与项羽胜负之因时,将军高起与王陵进言道,陛下您派遣人马攻城掠地,所得之利无不慷慨赏赐,与天下共享其成;而项羽虽屡战屡胜,却鲜有赏赐,既不封地亦不授功,由此树敌无数,终至孤立无援,沦为众叛亲离之境。
刘邦虽表示部分赞同,却亦补充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你们只窥见一斑,却未见全豹。我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不及子房(张良);我能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军需,供应粮饷,却不及萧何;我能指挥百万雄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不及韩信。这三位均为世间豪杰,他们能为我效力,故能夺取天下。而项羽,独木难支,唯有他一人而已。范增不去重用,败于我手。”
在世俗化的时代背景下,那崇尚道德信义的英雄时代与贵族精神已然逝去。刘邦的追随者们坚信,利益至上的世俗时代才是历史转折关头人心所向。即便项羽英雄气概十足,却未能赢得众人的心。故而,尽管项羽身旁不乏品德高尚之士,而刘邦身边充斥着如陈平这般的权谋之徒,但历史的抉择,终究偏向了利益与权谋的一方。
在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华帝国史册中,刘邦那般智谋与权变贯穿始终,而项羽所展现的英雄豪情,则成为了古典时代最为动人心魄的绝响。
这种豪迈气魄与贵族风范,并非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而是一种追求个人审美愉悦的快意恩仇。从这一层面而言,个体英雄的时代也随之在项羽这里划上了句点。
项羽陨落之后,汉室疆域之内尚存七国异姓诸侯。刘邦为剿灭此等势力,亦开始逐一向昔日盟友发难。自登基称帝数月之际,即公元前202年,便先行对意图谋反者展开打压。燕王臧荼被杀。
公元前198年,刘邦再度废除赵国,将此领土纳入己有,并封其女婿——赵王张敖降格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刘邦再反。韩王信同年,该名将被斩于刀下;而在同一年,那位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的英勇将领韩信吕后下令杀之,刘邦得知。“且喜且怜之”。
韩信与韩王信先后遇害,仅仅过去一个多月,即公元前196年农历三月,刘邦再次巧妙布局,布下陷阱,意图将对方生擒。梁王彭越继而,他下达了处决彭越及其三族的命令,并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以此分赠予各路诸侯王。
在接得刘邦所赐的梁王彭越之肉酱之后,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震悚与恐惧。淮南王英布数月之后,叛乱之火燃起。至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在战败后亦被处决。
恰逢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展开疯狂杀戮的那一年,公元前196年,接替臧荼成为燕王的刘邦故交,亦即他的童年密友,新任燕王登上了历史舞台。燕王卢绾卢绾战战兢兢地说:“今非刘姓王,唯有我独尊。”长沙王吴芮我自身也危险了。
无奈之下,卢绾只得秘密与匈奴建立联系,继而毅然决然逃往匈奴领土,并在那里度过余生,直至终老。
剩下个长沙王吴芮此举之所以被暂缓,乃是由于我方实力尚显薄弱,加之刘邦在征讨英布之际不幸箭伤复发,致使此事暂时搁置。
继刘邦登上帝位之后,一度并存于世的八个异姓诸侯王,最终仅长沙王得以幸存。吴芮一人。
临终之际,刘邦仍对身后事忧心忡忡,以至于他竟以强硬手段迫使王公大臣们举行了一场名为“白马之盟”的誓约仪式。在此仪式中,他要求臣子们将白马之血涂抹于唇边,向刘氏家族庄严宣誓忠诚不二。
“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讨!”
▲刘邦画像。图源:网。
历经接连平定数位异姓诸侯王,并颁布“白马之盟”数月之后,公元前195年,刘邦于长安之地不幸驾崩。
自刎项羽至今,仅隔七年。
临死前,流氓帝王回乡沛县。(今江苏丰县)他击筑痛饮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归故乡。
猛士守四方!
带着深深的遗憾,这位出身草根的帝王,与那出身贵族的项羽,最终在黄泉路上重逢。
新时代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