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开玩笑吧?你告诉全世界,你自己中国工厂生产的东西——占了你总产量七成的东西——质量可能有问题?
安氏半导体荷兰总部的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
就在几天前,德国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台埃福,在11月3日急得团团转,火急火燎地提交了豁免申请,生怕安氏的芯片断供。
这可不是小事。现在的汽车,从车窗升降到自动驾驶,哪个离得开芯片?更要命的是,汽车行业都玩零库存,芯片一断,几个小时内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
台埃福这一急,整个产业链都跟着抖三抖。
欧洲的组装厂、东南亚的代工厂,还有国内一票车载电子企业,全都盯着安氏的动静。有消息说,一些车企已经开始疯**调生产计划,高端车型只能被迫减产。
恐慌情绪刚蔓延开,荷兰政府那边就来人了。
11月6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态,说中美协议快落地了,安氏的芯片马上就能送到全球客户手里。
这简直是救命稻草。市场刚松了口气,觉得这事儿要翻篇了。
谁能想到,荷兰总部的定心丸还没捂热,安氏半导体自己反手就给市场一记耳光。
他们发通知给客户,说别的工厂都好好的,但10月13日之后中国工厂出的货,无法保证真实性及质量。
这话一出来,刚缓过神的下游企业,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做芯片的,质量就是命。你一个品牌方,自己质疑自家工厂,这让客户怎么选?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客户别买我的货吗?
时机还选得这么好。全球客户都伸长了脖子等着你发货,你倒好,先在自家院子里放了把火。
这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纯粹的糊涂?
稍微扒一下就知道,安氏荷兰这波硬刚,底气根本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在自我打脸。
芯片生产,简单分就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封装测试是最后一道关,给芯片穿上防护衣,决定了这玩意儿稳不稳定、耐不耐用。
安氏的供应链里,封装这块,大约70%的业务都牢牢攥在中国工厂手里。
剩下那30%才由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分担。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工厂的技术和品控,是经过市场严苛检验的。尤其是汽车芯片,那得耐高温高湿、抗干扰,要求严苛得不行。
能拿下70%的业务,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结果呢,你现在反过来说,这个帮你扛起七成江山的合作伙伴,东西可能有问题?
这逻辑根本说不通。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荷兰总部的无理取闹,安视中国这边的反应很干脆。
人家早就明确表态要和荷兰总部脱钩,手里的库存足够撑到年底,后续还能拓展新货源,保证客户供应。
这一下就看明白了,中国工厂有独立运作的能力,荷兰总部想施压,根本捏不住七寸。
全球化分工,说白了就是图个效率和能力的最优解。中国工厂能成为核心,是竞争出来的,不是恩赐的。
安氏荷兰这番操作,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他们似乎忘了,在这个深度绑定的链条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中国工厂承担了70%的封装,你质疑它,不就是在质疑你自己70%的产品吗?
要是客户因为你这句无法保证质量转头找了别的供应商,最后这损失算谁的?
这场风波,表面看是安氏的迷之操作,骨子里却把全球产业链的现实扒得干干净净: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荷兰政府的表态,显然就比企业懂行。卡雷曼斯大臣的积极回应,就是看清了这种相互依赖的现实,知道芯片断了,全球经济都得跟着难受。
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想割裂供应链的动作,都是在开玩笑。
安氏半导体荷兰这波反向操作,大概率会成为行业里的一个经典反面教材。
它提醒所有人,在供应链的游戏规则里,信任和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至于安氏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滋味,恐怕得自己慢慢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