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总理莫迪再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出入常呼声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悄然浮现:美俄两个在乌克兰问题上针锋相对的大国,竟然在"谁该被踢出五常"这个敏感话题上达成了罕见共识。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同一个国家——英国。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考量?
美俄默契指向英国
说起来真有意思,美国和俄罗斯平时掐得跟什么似的,但在印度入常这事上,两家竟然想到一块去了。华盛顿那帮人现在满脑子都是亚太,印度这个14亿人口的大块头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
你看美国这些年搞的"印太战略",说白了就是要在亚洲找个能制衡中国的帮手。印度地理位置好,人口多,经济还在快速增长,比英国这个小岛国有用多了。
俄罗斯那边也不含糊。莫斯科和新德里的关系那叫一个铁,从苏联时代就开始的老交情了。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愣是没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反而大量购买俄国石油。去年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中的占比从2%蹿到了13%,这份情谊值千金啊。
再看英国现在的处境,那真是一言难尽。脱欧搞得自己灰头土脸,经济总量被印度反超,国际影响力一天不如一天。2023年印度GDP达到3.73万亿美元,英国只有3.33万亿,这个数据打脸打得啪啪响。
更要命的是,英国在亚太地区基本没啥存在感。美国现在重心都在亚洲,英国这个传统盟友在新的地缘格局中显得有些多余。
印度的底气从哪来
印度敢屡次申请入常,那是真有两把刷子。经济方面就不用说了,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GDP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这个增长速度让人眼红,即使受到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印度2024年GDP增长率还能保持在6.6%。
军事实力方面,印度也不是吃素的。500万武装力量的规模确实唬人,虽然现役部队只有145万,但人家有160枚核弹头,还配备了洲际弹道导弹。去年11月刚刚试射成功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射程1500公里以上。
国防出口这块更是亮眼,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了78%,达到691.5亿卢比。从单纯的武器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这个转变可不简单。
在联合国维和方面,印度从1950年至今派出了18万多维和部队,全球排前几名。这种对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为印度赢得了不少声誉。
法国早就公开支持印度入常,英国也表过态。美国虽然没明说,但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对印度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14亿人口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巨大的政治资源,在强调代表性的联合国体系中分量不轻。
五常体系的时代局限
1945年那会儿,50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开会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五常格局。那时候的安排确实符合当时的现实:美苏中英法是二战的主要胜利者,让他们掌握联合国的核心权力也说得过去。
但80年过去了,世界变了样。联合国会员国从最初的51个增长到现在的193个,几乎翻了四倍,但安理会的核心结构基本没变。1965年非常任理事国从6个增加到10个,这已经是60年前的事了。
现在的五常构成确实有些尴尬。美国还是老大,中国是老二,俄罗斯虽然经济不行但军事实力摆在那儿。问题出在英法两国身上,这俩欧洲国家的实力跟前三强有明显差距。
英国脱欧后的困境更明显。连欧洲一体化都要退出的国家,还怎么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法国情况稍好,但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也远不如当年。
更关键的是地域代表性问题。亚洲占全球60%的人口和30%多的经济总量,但在五常中只有中国一个代表。非洲54个国家,拉美33个国家,都没有常任理事国席位。这种不平衡显然说不过去。
印度、巴西、德国、日本组成的"四国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四个国家在各自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力,它们的诉求并非没有道理。
但改革难度可想而知。要修改联合国宪章,需要包括所有现有五常在内的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国同意,这个门槛太高了。现有五常明显不愿意分享特权,其他国家在具体方案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更要命的是,连那些想入常的国家之间都在互相拆台。意大利反对德国,阿根廷反对巴西,巴基斯坦反对印度,韩国反对日本。地区内部的竞争让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变革的必然趋势
国际格局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印度2047年要成为发达国家,这个时间点正好是独立100周年。如果真能实现这个目标,届时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变化。
想象一下,一个拥有15亿人口、经济总量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还会继续容忍自己在联合国没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吗?
美俄在印度入常问题上的一致态度,说明两国都认识到了这种变化的不可逆转性。美国需要在亚太找平衡点,俄罗斯需要在西方制裁下寻找新伙伴,印度正好符合两家的需求。
但未来的变化可能比想象的更复杂。如果印度真的入常,其他国家肯定不干。巴西、德国、日本都有理由提出自己的要求,非洲国家也不会甘心没有代表。
联合国改革的技术难题也不少。是简单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还是彻底重新设计安理会结构?是保留否决权制度,还是引入新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最近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附加了新条件:投否决票后十个工作日内,联大要自动召开会议进行辩论。虽然不具强制性,但至少开了个先例,说明连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决权也可以被限制。
从长远看,联合国改革的方向可能不是简单扩容,而是更根本的结构调整。比如建立地区轮值制度,或者设立不同层级的常任理事国。
技术进步也可能为改革提供新可能。数字化时代的决策机制可以更透明高效,网络投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都可能被引入。
当然,改革也有风险。联合国虽然问题不少,但毕竟维持了70多年的国际和平。贸然大规模改革可能破坏现有平衡,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印度的崛起只是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未来20年,我们可能看到更多新兴国家挑战现有秩序,更多地区性力量要求更大话语权。联合国要么适应这种变化,要么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五常国家现在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每次都有一个国家投否决票阻止印度入常。但随着印度实力不断增强和国际支持扩大,这种默契还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