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的一个深夜,曲沃城外的驿道上,一支队伍正悄然离境。
为首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身形颀长,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不甘。他身边跟随着几位忠心耿耿的家臣——狐偃、赵衰、颠颉、魏犨等人。
这个落魄的逃亡者,正是晋国公子重耳。
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这一走,便是整整十九年的颠沛流离。而这十九年的苦难,最终却将他锻造成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公子,骊姬的人追上来了!" 狐偃压低声音急促地说道。
重耳回头望了一眼远方隐约可见的晋国都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里有他的父亲晋献公,有他曾经熟悉的一切,但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他的死地。
01
要理解重耳为何要逃亡,就必须回到晋献公晚年那场血腥的宫廷斗争。
晋献公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然而,这位英明的君主却在晚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宠爱骊姬。
骊姬是晋献公征伐骊戎时得到的美人,姿色倾城,更擅长权谋。她为晋献公生下了儿子奚齐,便开始谋划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
然而,摆在骊姬面前的障碍太多了。晋献公有三个年长的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这三人都是成年的公子,各有封地,各有势力,尤其是太子申生,贤德仁厚,深得民心。
骊姬深知,要让年幼的奚齐继位,必须先除掉这三个威胁。
公元前656年,骊姬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她诬陷太子申生在祭祀用的肉食中下毒,意图谋害晋献公。尽管申生完全可以辩白,但这位仁厚的太子不愿让年迈的父亲为难,也不愿让国家陷入内乱,最终选择了自缢而死。
太子申生之死,成为晋国政局剧变的转折点。
申生死后,骊姬的目标转向了重耳和夷吾。她在晋献公面前日夜进谗言,声称这两位公子也参与了谋害之事,必须尽快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年迈的晋献公此时已经完全被骊姬迷惑,竟然真的派兵前去捉拿两位公子。
就在那个深夜,重耳得到了消息。他的老师狐偃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说:"公子,不能再等了。晋献公已经下令,明日便要对您动手。"
重耳沉默良久,最终做出了决定:"走!"
这一走,便是十九年。
02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狄国。
狄国是晋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晋国时有摩擦,但也有往来。重耳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距离晋国较近,便于观察国内局势;另一方面,狄国的实力虽然不强,但也足以庇护他这支小小的流亡队伍。
在狄国的十二年,是重耳流亡生涯中相对安稳的时光。
狄国君主对这位晋国公子颇为礼遇,不仅给予了丰厚的待遇,还将两位宗室女子季隗和叔隗嫁给了重耳和赵衰。重耳在这里娶妻生子,似乎可以就此安度余生。
然而,重耳的追随者们却从未忘记回国的使命。
有一天,狐偃找到重耳,郑重地说:"公子,您今年已经四十有三了。在狄国虽然安稳,但这不是您应该待的地方。晋国才是您的归宿。"
重耳苦笑:"晋献公在位,我如何回得去?"
"晋献公已经去世三年了。"狐偃说,"现在在位的是您的弟弟夷吾,也就是晋惠公。但他昏庸无能,国内怨声载道。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重耳沉思良久。他明白,狐偃说得对。如果继续留在狄国,他就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流亡者。只有回到晋国,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但重耳也清楚,回国之路绝不会平坦。晋惠公夷吾是他的亲弟弟,但也正因如此,夷吾最忌惮的就是他这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哥哥。
果然,当重耳决定离开狄国,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支持时,晋惠公立即派出刺客,企图在途中将他除掉。
公元前637年,重耳一行人离开狄国,开始了更加艰险的流亡之旅。
03
离开狄国后,重耳首先前往卫国。
然而,卫国国君的态度却让重耳一行人大失所望。卫文公担心得罪晋国,对重耳极为冷淡,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连基本的礼遇都欠奉。
失望的重耳继续前行,来到了齐国。
齐国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齐桓公正是春秋五霸之首。重耳对这一站寄予厚望,认为齐桓公必然会支持他回国。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重耡。当他们抵达齐国时,齐桓公已经病重,不久便去世了。新即位的齐孝公对重耳虽然客气,却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更糟糕的是,齐国的安逸生活几乎消磨了重耳的斗志。
齐孝公将宗室女子齐姜嫁给了重耳,还赐予了大量的田产和财物。重耳在齐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渐渐沉溺于安乐之中,似乎忘记了回国的使命。
这让跟随他的臣子们忧心忡忡。
有一天,狐偃、赵衰等人聚在一起商议。狐偃叹息道:"公子在齐国已经五年了,日日饮酒作乐,早已忘记了回国之事。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赵衰沉声说:"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公子离开齐国。"
"可公子现在根本不愿意走。" 颠颉无奈地说。
就在这时,齐姜走了进来。这位聪慧的女子早已看透了局势,她对众人说:"诸位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
几天后,齐姜在酒宴上对重耳说:"您是晋国的公子,身负重任。如今晋惠公暴虐无道,国内人心思变,正是您回国的好时机。为何要在这里虚度光阴?"
重耳醉眼朦胧地说:"夫人多虑了,我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齐姜叹息一声,不再多言。
当夜,齐姜与狐偃等人密谋,决定采取非常手段。他们趁重耳酒醉,将他架上车,强行带离了齐国。
等重耳酒醒时,已经离开齐国数十里了。他大怒,要回去找齐姜算账。狐偃跪在车前,泪流满面地说:"公子,您难道真的要在齐国虚度一生吗?您的父亲晋献公是一代雄主,您的哥哥申生是仁德太子。难道您就要辜负他们的期望,辜负我们这些追随您的人吗?"
重耳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是我错了。"
齐国之行,是重耳流亡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诱惑。若非齐姜和众臣的果断,他很可能就此沉沦。
04
离开齐国后,重耳一行人继续西行,先后经过曹国、宋国、郑国。
在曹国,重耳遭遇了奇耻大辱。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好奇之下,竟然在重耳洗澡时偷看。这种无礼的行为让重耳的随从们愤怒不已,但重耳却忍了下来。
在宋国,宋襄公虽然礼遇重耳,但宋国国力有限,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郑国,郑文公对重耳的态度更是冷淡,几乎是在打发乞丐。
这段时间,重耳一行人的处境极为艰难。他们的盘缠早已用尽,有时甚至要靠乞讨为生。
有一次,他们路过一个村庄,饥饿难耐的重耳向村民乞讨食物。一个农夫看着这群落魄的人,冷笑一声,捧起一块土疙瘩递给重耳。
重耳大怒,认为这是在羞辱他。狐偃却连忙阻止,恭敬地接过土块,对重耳说:"公子,这是天赐的吉兆啊!土者,地也。百姓给您土,意味着您将得到土地,得到天下!"
重耳这才转怒为喜。
然而,真正的转机还在后面。
公元前637年,重耳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楚国。
楚成王是当时南方的霸主,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楚成王对重耳极为欣赏,以诸侯之礼相待。
在楚国的宫殿里,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酒过三巡,楚成王笑着问道:"公子若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将如何报答寡人?"
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重耳沉思片刻,说道:"大王富有四海,珍宝美女应有尽有,我一个流亡之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
楚成王笑道:"公子太谦虚了,总得说点什么吧?"
重耳正色道:"若蒙大王恩典,我有幸回到晋国,他日若晋楚两军在战场相遇,我愿为大王退避三舍。"
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这个承诺意味着,如果晋楚交战,重耳愿意主动后退九十里,以示对楚国的尊重。
楚成王大笑:"好!就凭公子这句话,寡人必定全力助您回国!"
然而,楚国的大臣子玉却对此极为不满。他对楚成王说:"重耳不过是一个流亡者,何必如此礼遇他?不如趁机杀了,免得将来成为祸患。"
楚成王斥责道:"重耳是贤才,必成大器。我们帮助他,将来必有好处。"
子玉的话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也给重耳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在楚国久留并非良策,必须尽快找到更合适的支持者。
这个支持者,就是秦国。
05
公元前636年,在楚国的推荐下,重耳终于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是当时西方的霸主,雄心勃勃,一直想向东扩张势力。而晋国正是秦国东进的关键。秦穆公早就听说重耳贤能,如今见到真人,更是喜出望外。
"公子流亡多年,受尽苦难,寡人深感敬佩。" 秦穆公诚恳地说,"如今晋惠公昏庸无道,晋国上下怨声载道。若公子愿意,寡人愿意出兵相助,护送公子回国。"
重耳激动得热泪盈眶。流亡十九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秦穆公不仅答应出兵,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这位秦国公主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嬴夫人,在重耳回国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准备出兵之际,晋国国内发生了变故。
晋惠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晋怀公继位。晋怀公即位后,立即派人到秦国刺杀重耳,企图永绝后患。
秦穆公大怒,当即决定加快行动。公元前636年春,秦穆公亲自率领大军,护送重耳回国。
晋国的大夫们早已对晋怀公不满,听说重耳回国,纷纷起兵响应。晋怀公众叛亲离,仓皇逃往高梁,最终被杀。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岁。
06
晋文公即位后,立即着手整顿国政。
他首先重用那些追随他流亡的功臣。狐偃被任命为上军将,赵衰为中军佐,栾枝、先轸等也都得到重用。这些人跟随晋文公多年,忠心耿耿,又有才能,成为晋国中兴的骨干。
其次,晋文公大力发展经济,减轻赋税,鼓励农耕。流亡多年让他深刻体会到民生的重要性,因此特别注重改善百姓生活。
第三,晋文公整顿军队,强化军事实力。他将晋国军队改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总计三万七千五百人。这支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很快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然而,真正让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的,是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当年在楚国时,他曾承诺"退避三舍"。如今楚晋交战,他是否要履行诺言?
大臣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出兵,不必顾虑旧日承诺;也有人认为应该信守承诺,以示晋国的信义。
晋文公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当年楚成王待我不薄,我岂能背信弃义?但宋国是我们的盟友,也不能见死不救。我决定出兵救宋,但要履行退避三舍的承诺。"
晋军出动后,在城濮与楚军相遇。晋文公下令后退九十里,履行了当年的诺言。
楚军统帅子玉以为晋军胆怯,率军追击。然而,这正中晋文公的计谋。在城濮,晋军以逸待劳,大败楚军。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楚国惨败。这一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周天子亲自参加,正式册封晋文公为诸侯霸主。
此时距离他流亡离开晋国,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距离他回国即位,也已经过去了两年。
六十四岁的晋文公,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巅峰。
尾声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重。
临终前,他召集大臣们,交代后事。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年轻时的公子,到流亡十九年的逃亡者,再到最后的霸主,感慨万千。
"我这一生,受尽苦难,也享尽荣华。" 晋文公对众臣说,"但我最感激的,是那些在我最困难时依然追随我的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晋国。"
狐偃、赵衰等老臣都已泪流满面。
晋文公又说:"我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我经历了足够的苦难。十九年的流亡,让我明白了民生的艰辛,让我学会了忍耐和坚持。这些,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说完这些话,晋文公安然闭上了眼睛。
晋文公在位九年,享年六十七岁。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也是一部励志史诗。
后世评价晋文公,都会提到他那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正是这十九年的磨难,将一个普通的公子锻造成了一代霸主。
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那十九年的流亡,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文公。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而时间是最严格的考验。
晋文公用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从逃亡者到霸主的蜕变。这个过程虽然漫长而艰辛,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格外珍贵。
《左传》详细记录了晋文公流亡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转折。这些记载让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用无数的苦难和坚持换来的。
而晋文公的故事,也永远激励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不放弃希望,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