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解放军仅仅用32天,就让印度做了60年噩梦!不仅如此,这场战争还直接改变了印度的命运,本来想要称霸南亚的印方,被一下子打得失魂落魄,从此走上了一条军事化的发展道路。
那么,到底印度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影响?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呢?
1962年11月21日,中印战争正式结束,面对我国的宽容大度,印度十分庆幸,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国内也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中印战争的第一个影响,是直接重构了印度政治格局。
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是从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着走出来,并带领印度人民迈向独立的强权人物,可以说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当1962年的印军惨败,尼赫鲁长期以来积累的声望一落千丈,部分民众和政敌开始发力,指责他将印度带入了溃败的深渊。
就这样,尼赫鲁不再具有影响力,甚至总统都亲自下场,指责他的过失。
而很快,尼赫鲁于1964年郁郁而终,印度国内的各种势力各自崛起,政治格局逐渐变得复杂,不再如以前那样集中,而这,也影响了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
原本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总体上是呈上升发展趋势的,他们在国际上有着超然于两大超级大国之外的地位,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大多都愿意听其号令。
然而,中印战争过后,印度的国家尊严遮羞布被狠狠地撕掉,国际声望不复往昔局面。而他们自独立建国起就存在的大国迷梦,也就此正式破碎。
而中印战争的第二个影响,是拖垮了印度经济。
中印战争结束后,印度政坛内的呼声一个比一个高,但都是在为了权力奔走,根本没有一个真心做实事的。
而尼赫鲁大权旁落,也无力开展工农业重建计划,这就导致了此前埋伏已久的经济问题,最终集中爆发。国内发展不仅停滞不前,甚至由于剧烈的社会矛盾,还出了大倒退。
不仅如此,根据国防部的战后总结,印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比不过解放军,于是他们特意加大了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方面的投入,使得本就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而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产生的危害尤其剧烈。直到现在,印度还没有从经济创伤中缓过气来,比如他们总是斥巨资研发主战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和航空母舰,但仍然没法改变畸形的军事体系。
接着是第三个影响,印度从此走上了军事现代化道路。
1962年印军的惨败,让印度人质疑本国军队的同时,也使得国防部和印军痛定思痛,决心彻底改组军队架构,并调整军事政策。
经过一番推诿扯皮后,印度军方最后迫于国际和民间压力,正式投入到了军事现代化道路,不过这种现代化道路,似乎有走歪的趋势。
正如之前所说,他们每年都要投入巨额资金,到新式武器装备的购买当中。而当时美国只会有条件外售武器,印度想买大宗军事装备,只能找苏联。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该国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苏式和俄式武器装备,换一句话说,就是印度将国防事务完全交给了战斗民族,被别人卡了脖子。
据统计,为了应对所谓的外在威胁,中印战争后的两年,印度国内国防预算直接增加了一倍,而且愈演愈烈。
最后,中印战争的第四个影响,是改变了印度的外交方向。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所谓的“和平中立”,印度一向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
而在中印战争后,印度事实上开始倒向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接受二者的扩大援助,包括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专家特训等等。
这就导致了印度在国际上留下了背弃诺言的形象,刚刚建立的不结盟运动阵营,内部开始分化。
当然,战败还降低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使其开始收缩外交阵线。这段时期,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小,与邻国巴基斯坦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总之,1962年的中印战争,在多个方面,都对印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并持续至今。
而印度的大国梦,也随着印军在高原的全线溃散,最终破灭!
中印战争打完后,印度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失败的呢?通过各方查证,印方总结出了自己失败的五个原因,也算为自己找到一些借口了。
首先印度认为的第一个原因,是印军在面对战争时没有准备充分,所以才导致战败。
在印方看来,他们根本就没想发动战争,印军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仓促应战,自然是大败而归。
就连印度总理尼赫鲁,也在战后宣称,自己没有为战争做出相应部署,当时他本计划以国际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
然而事实上,印度为这场战争谋划了多年,而且在战前建立的堡垒据点极多,可以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而且在战争爆发前,我国曾多次发布声明,表示己方并不想打仗,呼吁停止冲突、和平谈判。
但印度最终还是要挑起战争,那最终招致惨败,也只能怪自己。
而印度为自己找的第二个原因,是解放军使用人海战术,以多欺少。
印度认为,我国能打赢中印战争,靠的就是人数优势。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军向来使用的是“三三制”战术,讲究通过战略迂回穿插,以较为分散而互相联系的阵型发起攻击。
而中印战争中的战役也有力证明了,印军所谓的解放军使用人海战术完全是谣言。
例如庞国兴4人战斗小组,运用三三制战术,竟然击溃了200名印军,占领了两处炮兵高地。
在中印战争第二阶段的西山口战役中,解放军11师仅用了7天5夜,在险峻的高原地区长途奔袭250余公里,以神兵天降之姿突入印军后方。
而当时印军在干嘛呢?他们不仅没有弄清楚我军的战略方向,甚至当11师逼近其阵地时,他们才惊觉敌人已经打到了门口!
从中不难发现,印方口中战术不输解放军的印军,其实根本是一群绣花枕头,解放军是凭借战斗素养、信仰意志和步兵战术,打赢了不可一世的印军。
然后印度方面为自己找的第三个原因,是海拔太高印军不适应。
尼赫鲁曾在战后解释说,印军失败是因为士兵们大多生活在湿热的低海拔地带,没有在严寒的高海拔地带作战的经验。
而解放军通过多年作战和训练,已经熟悉了高原的地形和气候,先天占有优势。
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以第二阶段反击作战为例,当时我军11师刚从内地调来,按理说应该说不适应高原环境才是。
然而他们却圆满完成了迂回穿插任务,7天5夜横穿5座大雪山,长途奔袭多达250多公里,将印军王牌第4师彻底包围歼灭。
因此,尼赫鲁的这个理由,只是为了给自己和印军的无能失败开脱罢了。
而印方给出的第四个原因,是自己的指挥官懦弱无能。
尼赫鲁认为,中印战争中印军的全权指挥、国防部长梅农,要担负起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正是因为他的懦弱无能,提出所谓的“一字长蛇阵”,才导致印军惨败。
而前线指挥官考尔中将,是战争失败的第二大责任人,正是因为他指挥失当、临阵脱逃,才使得印军的“撤退”转变为了全线大溃败。
为此,战争结束后不久,尼赫鲁罢免了梅农的职务,并处罚了考尔。
然而,此举并没有取得印度国民的同情。因为尼赫鲁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明眼人都知道,谁导致了这场战争的惨败。
而最后一点原因更是离谱,印方认为自己没有出动强大的空军。
当时印军曾号称自己的空军是世界第三,吊打除美苏外的一切军队,他们认为只要出动了空军,1962年的中印战争必定不可能失败。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是不想出动空军,而是不能。
一方面,印度空军战机是妥妥的“万国造”,虽然纸面实力看起来不错,但真实实力存疑,尤其是高原作战经验,更是丝毫没有。
另一方面,我国的空军和防空实力也不弱。尽管由于条件限制,我军没法出动大批空军,但少部分战机,和经过抗美援朝检验的高射炮防空部队,依然能开进高原防备印度空军。
因此,印度所谓的没有出动空军,其实只是托辞。如果当初能出动,他们为何要看着陆军大败而归呢?
总之,印度总结的五条中印战争失败原因,完全是为了推卸责任的信口开河,从此他们在世界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