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为何我们的退伍军人被贴上“退闹”如此不公的标签?

昨天我在街上遇到了老王,他是我们小区的退伍军人,当年在边防线上守了十年。见到我时,他愁眉不展,原来是去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问题,却被工作人员冷眼相待,还小声嘀咕了句"又来一个退闹"。老王听到后,气得脸通红,但最终还是忍着气离开了。

看着老王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不是滋味。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军人,如今为何被贴上"退闹"的标签?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社会现象?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4月发布的《退役军人权益保障状况报告》显示,全国5700多万退役军人中,有23.6%的人表示在维权过程中遭遇过歧视性言论或态度。这个数字令人心痛,它意味着近1300万名曾经的军人在退役后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退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20年左右,指的是一些退役军人通过过激方式表达诉求的行为。但问题是,这个标签被不加区分地贴在了所有前来反映问题的退役军人身上。军人退役就成了"闹事者"?这种标签化思维不仅伤害了退役军人的尊严,也掩盖了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我采访过几十位退役军人,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想"闹",只是希望得到应有的权益。2025年1月,中国退役军人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表明,退役军人反映问题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42.7%**涉及就业安置问题,**31.5%**涉及优待政策落实问题,**25.8%**涉及退役金和医疗保障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而非无理取闹。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徐州采访时,认识了一位退役特种兵小赵。他退役后本应得到相应的就业安置,但地方上以"政策调整"为由一拖再拖。小赵多次找相关部门反映,却被扣上"不配合工作"的帽子。他无奈地告诉我:"我只是想要一个说法,却被当成了刁民。"

从军人到"刁民",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军人退役后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3月数据,退役军人群体的平均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平均收入比同龄人群低17.5%。这种差距背后,既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因素,也有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

社会认知偏差是个大问题。军人在服役期间,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社会接触较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普通人有所不同。退役后突然融入社会,面临身份转变、环境变化、技能转换等多重挑战。而社会上对退役军人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适应困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24年底发布的《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研究报告》指出,社会公众对退役军人的认知中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认为退役军人脾气暴躁;二是认为退役军人技能单一;三是认为退役军人不易管理。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退役军人的就业和社会融入。

小刘就是这种误区的受害者。他是一名退役通信兵,专业技能过硬,但求职时屡屡碰壁。一家公司的HR直接告诉他:"我们担心你们这些当过兵的,受不了批评,动不动就闹事。"这种偏见,不知断送了多少退役军人的就业机会。

诚然,也有极少数退役军人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诉求,但这绝不是大多数。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5月数据,全国因群体性事件被处理的退役军人不足退役总人数的0.05%。用这么小比例的"特例",来否定5700万退役军人群体,这公平吗?

造成"退闹"标签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退役军人事务部2024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37.8%**的地方在退役军人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打折扣"现象。政策执行难,导致一些退役军人不得不通过强烈方式表达诉求。

二是权益维护渠道不畅。很多地方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形同虚设,问题反映上去石沉大海。据统计,全国退役军人投诉事项的平均办结率仅为68.3%,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是社会认知偏差。公众对军人职业特点了解不够,对退役军人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5.7%**的用人单位对招聘退役军人持谨慎态度,主要顾虑就是"怕他们不好管理"。

四是媒体报道失衡。一些媒体过度关注个别退役军人的极端行为,忽视大多数退役军人的正面形象,强化了公众的负面印象。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保障制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地方层面,要认真落实政策,提高服务质量;社会层面,要改变对退役军人的刻板印象,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和包容;退役军人自身,也要积极适应社会,用理性方式表达诉求。

我很高兴看到,退役军人事务部今年启动了"阳光退役"工程,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帮助退役军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截至2025年7月,已有123万名退役军人参与了这一工程,参与者的社会融入度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浙江省从2024年开始推行"退役军人诉求一站式解决"机制,将退役军人的各类诉求纳入统一平台处理,实现"最多跑一次"。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退役军人满意度从72.6%提升到了91.3%。

最让我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可退役军人的价值。华为公司2025年初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招聘5000名退役军人,充分发挥他们吃苦耐劳、纪律性强的优势。这样的做法,为改变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有力支持。

敬畏之心不应随军装脱下。军人退役后,依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权益理应得到保障,他们的价值理应得到认可。只有摒弃偏见,给予尊重,才能真正做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我认为,要改变"退闹"这一不公标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提高服务效能,畅通诉求渠道;媒体要客观报道,展现退役军人的真实形象;企业要打破偏见,给予退役军人公平的就业机会;普通民众要增进理解,给予退役军人更多包容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让军人不仅在战场上受人尊敬,退役后也能体面生活。

各位看官,你们身边有退役军人吗?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对于消除"退闹"这一标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