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发国际军事界高度关注:中国疑似成功研发一款射程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印媒《欧亚时报》评论称,这款导弹一旦服役,将重新定义空战规则,让美军F-22、B-21等先进战机无处遁形。
在现代空战体系中,空空导弹的性能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全球现役空空导弹射程大多在300公里以内,如欧洲“流星”空空导弹最远射程约200公里,美国空军现役最远射程的AIM-174B空空导弹射程也仅400公里左右。而中国这款新型高超空空导弹射程达1000公里,是现有主流空空导弹射程的数倍之多,配合其超过5马赫甚至达到9马赫的高超音速,无疑将使空战范围大幅拓展,作战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据分析,该导弹可能采用了先进的动力技术。一方面,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可通过分段燃烧燃料,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为导弹提供持续动力,增加射程;另一方面,中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就成功进行了10马赫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试验。这款导弹或许采用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与超燃冲压发动机相结合的组合动力系统,以实现高超音速飞行。
在制导方面,由于导弹射程远超战斗机机载雷达探测范围,中国很可能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中继制导体系。通过预警机、无人机或天基数据链等中继制导平台,为导弹提供目标信息,解决超远程打击的制导难题。
一旦这款导弹投入使用,将对美军空中力量形成巨大威慑。F-22作为美军现役主力隐身战斗机,凭借隐身性能和高机动性,在过去空战体系中占据优势。但面对1000公里射程、高超音速的空空导弹,其隐身优势将大打折扣。从导弹主动雷达在30千米外开机到命中目标,留给F-22的反应时间极短,甚至来不及做出有效规避动作。
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同样面临威胁。B-21虽具备全向全频谱隐身能力,旨在执行远程战略打击任务,但面对从天而降、速度极快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其生存能力堪忧。而且,这款导弹若装备在歼-20、轰-6K/N、运-20等大型平台上,中国空军将具备2000 - 2500公里的“空中杀伤链”,可在更远距离外对敌方目标发动攻击,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空中作战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热点新知#
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对该导弹进行正式披露,但从种种迹象和外媒报道来看,这款导弹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并非空穴来风。若其最终服役,不仅将极大提升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还可能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和调整空战战略,推动全球空战武器装备和战术理论的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