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个穷得揭不开锅、连父母去世都买不起棺材的农家子弟,居然成了中法战争的风云人物,还带出了一支让法国军队都头疼不已的“黑旗军”。要知道,19世纪的东南亚可不像现在这么平静,那时的边疆混战,多少人连名字都留不下,更别提建功立业。既然刘永福能从泥土里拼出一条活路,他靠的到底是什么?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的路,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意外影响?
有人叫他“草根将军”,有人骂他“不识字的土匪”。一头扎进越南,刘永福敢跟法国殖民者叫板,结果让无数人跌破眼镜。有人觉得他是民族英雄,用血性和智慧护住了国门。还有人说,刘永福其实就是见风使舵,谁给饭吃就跟谁混。观点对立,谁是谁非?越南也好,中国也罢,对刘永福的感情都非常复杂。他那支黑旗军,更是让清廷、越王、法国人都头大。到底“乱世出英雄”“英雄左右乱世”,还是乱世让小人物成了大人物?悬念就在这里。
故事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刘永福生在广西,比不少电视剧里的主角还惨,8岁随家迁徙,13岁就在滩头打杂,两年后又成了船师,掌着命运的舵。可是命运没给他开绿灯,家里苦到连父母葬礼都只能用几块床板替代棺木,叔父去世更是草席裹尸。日子苦得跟嚼竹签一样,连大字都识不了几个。那会儿社会动荡,别说读书,活命都难。百姓们的活法像极了走钢丝:想多挣口饭吃,随时可能掉下去。可偏偏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他学了武,还从地主儿子那学到点文化和江湖知识,这给他后来能玩转局势埋下了伏笔。看着家当卖光,又挨债主追债,刘永福一咬牙“出走江湖”,这步棋谁能想到后来成了大局中的关键棋子?
讲真,很多人以为英雄的开场都是金光闪闪,其实黑旗军刚出来时差点就散伙。刘永福那会跟着农民军混,甚至连官军还没怎么碰上,就差点被自己人火并给打残了。有时投到新头目手下,刚有口粮,不到一年又没饭吃,只能换队混。每碰上落难事儿,他都得从零开始,队伍散了拉新人,头目没了另拜新主,黑旗军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这时候,局面最危险的不是敌人,而是身边人对你的怀疑:刘永福到底是真心为了大家出头,还是纯粹为了自己保命?越南政府、清政府、地方割据势力都对他小心提防。地方老百姓看着他,也只是把他当外来“混子”,谁敢真心支持?事情最假性的平静,是因为各方都看着对方,等谁先露马脚。黑旗军在越南落脚点极不稳,哪天老东家翻脸就得卷铺盖滚蛋。
而且,从大清和越南政府角度,黑旗军就是“随时可能反水的外来部队”,随时都可能成为新的祸害。曾有清廷官员觉得他是乱臣贼子,也有人觉得留着他能对付别的麻烦。两边都保持距离,防他反咬一口。越南百姓还担心:这些外省来的武装分子,会不会哪天就变土匪、再卷本地人口进兵火?经济上也悬,一个靠收税和交保护费活着的队伍,能有多大荣耀?一步走错,就是众矢之的。
真正的大反转出现在刘永福打掉盘文义、黄崇英等地头蛇之后。这两位本地豪强,一个压榨百姓、另一个拥兵自重,搅得越南北方鸡犬不宁。刘永福这支“难民军”,成了终结乱局的关键角色。他凭什么打得赢?靠的不是武术秘籍,而是能分辨敌友,利用地方的不平衡,拉拢百姓、合纵连横,一步步扩大地盘。地方百姓发现,只要黑旗军驻守,起码不用再面对盘文义那种“要钱要命”的祸害,反倒有点像“流动保护伞”。越南官员本来提防他,结果发现这支外来援军反而是真正能平定乱局的“定心丸”。
与此同时,中越两国“上面的人”也瞄上这支令人生畏的队伍。清廷见他能对付地方割据,赏他顶戴花翎:表面是拉拢,实则是想把黑旗军变“清军外编”。越南国王则给他百户、提督当绶带,意思是“既用又防”,让他既能打击本地山头,又只能做“外来孤臣”。而法国殖民者试图通过红河向中国腹地渗透,黑旗军这时候成了挡箭牌,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好比拿废弃地里的野草,临时当了篱笆。更戏剧性的是,刘永福这支“草台班子”,在几场硬杠中居然打得洋枪队屡屡吃瘪,堪称“以土制洋”的典范。
就这样,一支靠逃命、蹭口粮起家的农民军,摇身一变成了地方稳定力量、边界的守门员,还获得中越两国的扶持。昔日看不起他的人,反而纷纷上赶着拉关系。旧日的草根、流寇,成了大家眼中的贵客。谁能想到几十个人的小队,最后搅动了大半个东南亚的历史风云。这就像玩牌时,一手臭牌能被刘永福打成顺子,让人佩服又无语。
然而,别高兴太早。表面看刘永福的黑旗军成了多面赢家,谁都用得上,谁都看得起。但其实,危机比以前更大了。越南政府觉得黑旗军太强,怕他尾大不掉,表面上升官加爵,背后却处处设防;清廷乐意拉拢他,一旦形势变动随时可能“弃子保车”,毕竟大国争斗里,“棋子”说弃就弃。法国人看准黑旗军是阻碍自身“开疆拓土”的门槛,暗地里磨刀霍霍,伺机而动。一旦刘永福挡了谁的大路,就是“破釜沉舟”的剑拔弩张。
队伍里也不像外人想的铁板一块。黑旗军里有农民、有山匪、有外省逃兵,平日靠利益捆绑,一旦军饷紧张立刻“兄弟变仇敌”,小怨怨大、地盘之争、税收分赃,每一条都能掀起波澜。更关键一点,越南变天快得很,新官上任经常“秋后算账”,今天得宠、明天入狱,刘永福其实每天走钢丝。黑旗军收税虽然短期富裕,时间久了却成“新地主”,底层民众的信任边际随时塌方。外来势力虎视眈眈,内外夹击的困境下,黑旗军到底是“英雄队”还是“乱世枭雄”?没人敢打包票。
越南本地对黑旗军始终存有复杂情绪。需要用你的时候当英雄,局势平稳下来就要提防你。其实每一次危机背后,都埋伏着利益冲突和人心的微妙变化。刀光剑影背后,是未来悬而未决的迷雾。
说起来,刘永福这一路比电视剧还曲折。他要真像某些人吹的“百世英雄”,那怎么会一辈子跟着谁给饭谁混?如果黑旗军真有那么高风亮节,早该有一块稳稳的疆土,不至于整天搬家。那些给他安上“英雄光环”的人,恐怕是忘了历史其实更复杂。他能成名,一半靠时势给了机会,一半靠自己能屈能伸,什么都敢尝试。要说清政府和越南政府对他有多信任,实际是用一天算一天,一转脸就防你一手。他能成名,是碰巧站在了大风口上,“猪都会飞”的时候就轮到他。有人把他捧成正义化身,说到底就是用他当个挡箭牌罢了。
黑旗军是保护神?还不是要靠别人赏几个“官衔”,自己收点“过路费”凑军费维生。笑话归笑话,能在动荡里活下来,就是本事。可别把人全捧成圣人,也别全当贼。历史总是这样,左右都是矛盾,一半是戏台子,一半是泥泞路。世道乱的时候,有本事混下去早就难得。
有人说刘永福是中国民族英雄,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武夫。你怎么看?如果清朝和越南都不信任他,法国人又死咬他,是被用尽就丢弃的“棋子”,还是舞动乱世的枭雄?你觉得他那身本事,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落魄人给拼出来的生存伎俩?谁才是这出历史大戏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