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谭启龙亲历:苏浙军区成立与粟裕、叶飞江南布局,两度富春江会师定乾坤

在抗日战争末期,浙东的战局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那是一段军事行动与政治布局交织的复杂时期,核心在于一支新组建的部队——苏浙军区,以及其在富春江畔的两次重要会师。这不仅仅是兵力集结的战略需要,更是对未来战局走向的深远考量。

浙东战局的脉动

1944年,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敌形势如同燎原之火。第二次反顽自卫战后,各战场的进攻态势愈发猛烈。在三北地区,继7月东埠头的大捷后,主力部队与民兵又连续发起大规模破袭,摧毁了从慈北观海卫到姚北临山、南至余姚城、北达姚北相公殿的交通通讯设施,致使日伪据点陷入瘫痪。其中在姚北云楼,还从伪军手中夺回了2.5万公斤粮食。

四明地区亦不甘示弱。9月21日,五支队二大队五中队在郸西根山设伏,击退了250余名出城抢粮的日伪军,随后在郸慈中队协同下反冲锋,毙伤敌军30余人,并生俘日寇栗花落岩和伪团副李心宾。浦东支队在8月朱家店伏击战中歼敌30余人后,9月上旬又攻克周浦沙陀庙伪军据点。到11月,浦东支队扩建为淞沪支队,由朱亚民任支队长。金萧地区同样战果丰硕,金萧支队独立大队9月袭击三都伪军据点,攻克碉堡4座,毙伤俘敌30余人。12月,金萧支队八大队反击顽军邢小显部,毙伤俘其60人。

据统计,在短短数月内,浙东纵队经历了62次大小战斗,共毙伤日伪军459人,俘虏222人,攻克据点和碉堡数十座,夺回粮食数十万公斤。这使得三北和四明山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力量发展到7000余人,战局的迅速发展令人振奋。

粟裕与叶飞的江南行

正是这样的有利局面,促成了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浙西的战略决策。1944年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电令华中局,指示为配合美军登陆并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除粟裕率两团南进外,还需从其他师抽调部队,成立苏浙军区,由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

1944年12月27日,粟裕亲率一师师部和三旅南下,于次年1月6日抵达长兴仰峰岕,与苏皖边的新四军十六旅会合。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转发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成立苏浙军区。粟裕被任命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刘先胜为参谋长,后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部队随即进行整编:六旅编为一纵队,三旅为三纵队。原浙东游击纵队,则被整编为第二纵队,由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五、金萧支队及地方武装约7000余人。同年4月,一师副师长叶飞率教导旅抵达浙西,被任命为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其部编为四纵队。

为贯彻党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华中局命令叶飞率第四纵队从浙西南下,计划与浙东部队会师,进而挺进浙南,开辟闽浙边根据地。基于此,时任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的谭启龙与蔡群帆,率部前往金萧地区的富春江边接应。

富春江畔的激荡

1945年5月10日,谭启龙一行从梁弄出发,随行的有三支队二大队、侦察通讯排和一支由各部队班排长组成的“参观连”,旨在向主力部队学习。途中,他们顺利通过了曹娥江,这得益于驻守章家埠的张俊升“挺五”部队的让路,两军关系在前期交涉后有所改善。然而,进入绍兴时,在西桥头与国民兵团郑为重部遭遇,一番激战后,谭启龙部队将其击溃,俘官兵8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挺。

5月18日,谭启龙部队抵达汤埠,随即与富春江西岸的四纵第十一支队取得联系,双方商定在富阳和桐庐之间的中埠(江东)和汤家埠(江西)会师。虽然这段江面宽阔水流平静易于渡江,但中埠一带却有贺铀芳的“挺三”部队筑堡驻守。19日晚,谭启龙部队突袭,击溃顽军,占领中埠及附近高地,并燃起三堆大火向对岸发出信号。随后,在对岸火力支援下,渡江攻下对岸顽军的锣鼓山据点。东西两岸据点尽数落入我军控制,20日凌晨,四纵第十一支队顺利渡江东进与谭启龙部队会师。此次渡江的西纵十一支队由四纵政治部主任曾如清、支队长余光茂、政委张孤梅率领。叶飞因天目山战事紧张,留在新登指挥浙西第三次反顽自卫战,未能亲临。随队前来浙东的还有被任命为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员的张翼翔同志,他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将极大地提升浙东部队的指挥能力。

会师后,为站稳脚跟,谭启龙部队首攻萧山河上店,该镇国民党国民兵团勾结日寇、鱼肉百姓,罪行累累。我军一举拿下河上店,重创萧山国民兵团,此后又连克富阳的沧州、场口等地。然而,战事瞬息万变,6月3日,叶飞急电命令十一支队火速西返驰援新登。谭启龙部队与十一支队在汤口分头北渡和东还,谭启龙和张翼翔于6月中旬回到了四明山区。

再渡富春,大局已定

8月初,浙东和浙西部队再次会师。此前苏浙军区孝丰战役的胜利,已从根本上扭转了浙西局势。四纵队再度相机执行南下、挺进浙东的任务。7月27日,四纵队十支队、十一支队在司令员廖政国、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夏光率领下,第二次渡过富春江。浙东部队由彭林、蔡群帆率三支队、金萧支队一部前去接应。

8月1日,浙西主力5000余人马从纤山至程坟徐公埠的江西岸扬帆南渡。次日与彭林、蔡群帆等会师。此后两军相互配合,转战于富阳、诸暨、浦江,进马剑、入三都、下中余、克浦江、攻曹宅,并准备越过浙赣铁路东进。四纵的南渡行动,震惊了日伪顽军。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一份情报中记载,称“奸匪为求打通诸暨、义乌,进窥嵊县、绍兴,以期浙东割据地区三北、四明、会稽与金义浦兰连成一片计,自浙西调派第四纵队廖政国部七八千人于七月三十一日南渡富春江,窜入诸义等县。”日军也急忙从杭州、萧山、诸暨等地调集数千人沿富春江东岸向桐庐进犯。

四纵的南进,为浙东我军开创浙赣路以西工作的新局面,扩大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就在这次会师之后不久,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四纵接到苏浙军区电令,立即北上。此次,他们也将苏浙军区派到浙东工作的汪大铭、谢忠良等同志带至浙东。

结语

从谭启龙的视角回溯,浙东地区的战略部署与两次富春江会师,清晰地勾勒出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江南区域的运筹帷幄。从初期根据地的艰苦拓荒,到部队力量的蓬勃壮大,再到与主力部队的协同作战,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粟裕、叶飞等高级将领的到来,为浙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谭启龙作为亲历者与执行者,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独立游击到战略联动的关键转型。两次富春江会师,不仅是兵力上的汇聚,更是一次次战略意图的明确和战术配合的深化,最终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