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近日的一场活动中发表讲话,关于“印度经济终会超越中国”的这个老话题,又一次引发了热议。
李显龙坦率地说,从长远角度看,印度经济或许能追上甚至超越中国,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的人口结构更年轻,而中国则正面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这个看法挺有道理的,毕竟年轻的人口意味着劳动力更充裕,不过要是把结论只归结为“人口决定一切”,那就完全搞错了。
先来看几组数,据了解啊,现在的中国,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整体经济总量,都明显领先印度。中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制造业产值和产业链完整度都是印度短时间内难以模仿的硬核优势。印度的经济增长确实挺快的,但那“快”是建立在相对较小的基础之上的,要真正追上,还得花时间,还得在质量上有大提升,不能光靠人口红利堆出来。
关于人口和增长的关系,李显龙说得挺对的,人口结构确实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能不能持续增长。联合国以及多家研究机构的中长期人口预测都显示,印度的年轻人口比例还挺高,未来劳动力还会占比较大;反观中国,就在人口拐点上,有点压力到来了。
年轻的人口代表着未来的潜力,可要把这股能量变成实际的生产能力、技术升级还有不断创新,得做好三块事:一是普及而且品质过硬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二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三是能够把资本、高附加值产业和人力资源紧密结合的治理环境和制度体系,缺一不可。
要是只有人口没有制度的支持,这人口红利很快就会变成负担,变成压力。
印度的优点和不足都挺明显。优点呢,就是市场规模大、英语优势明显、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挺有活力,此外,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政策也有改善。缺点嘛,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识字率和学习成效还得下功夫,基础设施差距比较大,制造业的配套和供应链深度不足,还有邦与邦之间在制度协调和法治效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际组织和智库都多次提醒,假如印度不能在就业机会增加、技能培训改进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跟上脚步,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就会变成浪费,甚至变成青年失业的一个隐患。
所以,咱们得回到那三个判断题,印度有可能赶超吗?这条路走起来难不难?这事是不是一定会发生?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吧,不太容易实现,也绝对不是肯定的。历史上没有哪个强国的崛起靠一个因素就成功的;它都是制度、教育、产业、外交和科技这些方面长期交织发展出来的结果。
要是印度在接下来十年里,把制造业的吸收能力提升上一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快速跟上,基础设施的短板补补,外资和本土企业的合作做得扎实一点,这样下来,它在中长期确实有希望逐渐缩小和中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能超越。可是,要是这些制度性的变化没跟上,增长就可能一直是“快但不稳定”或者“快但没质量”的情况。
另外啊,“人口决定论”的问题其实很明显,例如要是只看“年轻人口意味着未来的赢家”这点,那像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这些国家,早就应该成为全球的焦点了。
实际上啊,情况并不像那么简单。尼日利亚虽然年轻人口众多,但受着治理不力、基础设施落后和资源性病痛的影响;巴基斯坦人口虽多,但一直被教育不足、管理混乱和安全问题所拖累;孟加拉这几年靠服装业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要想在产业升级、科技水平和高端制造方面追赶中国模式,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和差距。
人口虽然是必要的条件,但绝对不是充要条件。
能否把人口红利变成经济收益,主要看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制度执行力和长远政策的连贯性。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的研究都反复强调,人口红利如果没有伴随增加就业和提升技能,反倒可能变成社会和经济的压力。
要想追上中国,印度可以尝试几条路子,但每条都不太容易走。第一,服务业和数字化这块,印度在软件、IT服务和数字创业方面确实占点优势,坚持做下去会带来高附加值的出口收入,不过,服务业很难像制造业一样吸纳那么多劳动力。第二,制造业引入和外商投资这条,随着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印度有个抓住广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好机会,但要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制度和基础设施还得大干一场。第三,区域合作和内需释放的路径,如果印度能通过贸易协定带动区域市场活跃,激发国内需求,把区域做成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未来会更有希望。
这些方式都不是几天两天能搞定的事儿,还挺考验治理水平、长远投入和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印度虽然在这些方面稍微有点起色,但距离“复制中国奇迹”还差得老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