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的一个夜里,刚写完稿,微信弹来一条消息,说他在乌克兰前线,说得很着急,让加快速度。我脑子还没反应过来,人已经点了确认,一通视频过来。他那口音,说话很快,一开口问我怎么知道朋友说的话,哪句话我一下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内容就那意思——“不清楚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来过,为自由战斗过”。之前别人转发给我一次,他信了那朋友,也信了我,这事就算翻篇。之后语气平缓不少,说读过我的文章,连带身边好几个志愿兵也知道,说文章客观,不张扬,不带着那种自我感动。
聊没多会,他说一句话留在心里,到现在隔着屏幕都觉得像有沉重的铁块压在嗓子眼,“战争太残酷,太血腥,每天都有人牺牲,我是自愿的,可没有一场战争值得歌颂,哪怕是乌克兰。”那句话没起什么波澜,心里却咯噔一下。说不出来什么感觉,就只回了一句,“每个胜利日,都应该是哀悼日。”
清晨看微信,满满是一条新发过来的短文,我随手起了个标题,也没那么多讲究,点进去,一个受伤的人,在基辅医院,俄军集束炸弹把他炸伤,休养阶段。一大段叙述里没什么豪言壮语,只有淡淡一句,“没有一场战争值得歌颂”,无声地撞到脑海里,一遍遍挥之不去。
为什么世界不得安宁?讲穿了,利益、野心,权力失控。很多逻辑写过好几遍,没变。过去写俄乌冲突分析,归结的无非这几样。站到今天回看,这战争动机不就摆在那里。几乎所有的道理都变成了血与火里一条最直接的条目。
战场上的生死离现实远得像小说,屏幕外面的人,一边议论得头头是道,一边统计着战损、胜败,正邪分割,每个人都自以为比谁都懂,可鲜有人真掂量过那些倒下的人背后是谁。一个普通士兵,如果没有战争,回家陪家人、逛超市、吐槽领导、花两小时排队买份炸鸡,再普通不过。谁甘心放下日子,提枪远走成了别人的一行数据?布告板、名单、号码,通通归为数字,有人全力抢救回来了,只不过多了假肢和止疼药。
想象一下,东线乌克兰泥地里,一个人中弹倒下,回过神来发觉血正慢慢地沿地皮往下渗透,看着自己手指跟着冰冷慢慢变紫。那一时刻,手里的照片、家里的老半导体收音机、孩子的形状、寝室里晾着的袜子,全都浮现出来,谁知道他脑袋里闪现了些什么。
算一算,就拿乌克兰国防部数据,俄方伤亡加起来过104万,阵亡和伤残,轻伤都不算。俄罗斯本土独立记者、BBC俄语部这些都认真数过,每个人名、入土日子、家属留的公开帖子,明明白白,全部确认过的信息超11万,7月确认又增加了2400个。要知道,这数字全是有据可查,没被统计进去的还更多。军事机构给出的评估,俄军死伤加起来破135万,乌克兰死伤接近一半。官兵、低级军官自然不用说,从团长往上爬的中高级指挥,无数例子。
俄军一个团长,乌军直接贴了告捷,说都能按名道姓地统计出来,目前名单上5400个军官阵亡,真实数字没人敢信,谁也不敢公布。谁都说强者应该下场,其实很多“当事人”根本不是决策者,只不过是在错误中成为牺牲品。
一场战争,比的不是谁把武器造得多先进,拼的永远是底层的消耗。没人会在意你文艺不文艺,只有变成墓地和纪念碑之后,再被人拉出来讲英雄情怀。
偶尔翻看网络,总能看到那种话,战争对某些旁观者有利,最好一直打。每每看到,脑子嗡嗡的,不知道这些人心里装了什么。常见一类段子,把身边人的死亡都拆成自己的利益,不过是利益机器,心里一丝波澜都没有,有什么好谈人性。通俗点说,他父母没了,他可以继承财产,对他来说极好;他子女没了,无需再负责任;反正不关自己,冷漠到底,总会有更极端的逻辑,如此习以为常。
任何建立在他人苦难上的满足,最终都要吞回来。如果说世界有因果,宣扬什么价值,生活就变成什么样。谁把利益建在别人的牺牲上,终归有一天,有人会用同样的标准回敬他痛苦。这个闭环,无人能逃。
倒回头说,战场上没有纯粹的赢家。每个人都在为别人下的决策买单,所谓的胜利日,没有什么值得庆祝,更多时候是哀悼。这也不是消极,也不是空喊理想,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良知。如果世界真有天堂地狱,那些临终一刻想回家的士兵,有机会去温暖的地方呆一呆,也算不枉走这一遭。
战争,没有一场值得歌颂。每个胜利日都该是哀悼日。我们根本不需要靠他人的尸骨搭建什么荣耀,哪天人类不用再被这种灾祸折磨,大多数人,心底的石头才能落地。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