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去,1953年7月,克拉克这位第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在停战协议上签下了字。彼时,美军撤离,志愿军并未即刻班师,而是留在朝鲜协助战后重建。国内的目光,却开始转向另一块心头患。
战后清门户:主席和老总的共识
时间倒回1949年,中国内战局势已明朗。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在大陆节节败退后,不得不为自己思量退路。他首先考虑的是西南地区,那里有胡宗南集结的几十万兵力。
然而,蒋介石很快发现,尽管人数众多,胡宗南手下的军队却暮气沉沉,像是刚打了败仗。毕竟,三大战役早已结束,国民党军队即便在兵力和装备上占优,也已被解放军歼灭了150多万人。
蒋介石判断,西南已无险可守,一旦战事再起,这批士兵恐有临阵倒戈之虞。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1950年4月,西昌战役结束后,胡宗南部果然溃散,蒋介石急忙乘机逃往台湾。
他还曾考虑海南岛,认为其与大陆相近,便于日后反攻。但考虑到岛上驻扎的是桂军,他担心桂军与解放军联手,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终,蒋介石选择了台湾。台湾与大陆间有海峡作为天然屏障,周边小岛密布,可作军事据点。对他而言,退守台湾,安全系数更高。
不幸的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打乱了解放大陆的进程。美国军舰径直驶入台湾海峡,使得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全力支援朝鲜人民军。
随着1953年7月朝鲜战争告一段落,战火止息。到了1953年9月,党中央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与会者围绕着抗美援朝之后军队的去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上,毛主席首先回顾了两年来的艰苦卓绝,赞扬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合力击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成功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壮举。紧接着,主席话锋一转,点出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
主席指出,美帝国主义即便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未曾停止,还企图协助国民党反攻大陆,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朱德总司令随即接过话头,强调台湾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他向毛主席提出:“现在我们可以清理门户了。”朱总司令认为,应抓住美军尚未完全缓过神、蒋介石兵力不足、决心不定的最佳时机,立即行动,否则拖下去恐将是一场硬仗。
毛主席听后表示完全赞同:“是啊,我们该抽出时间来清理清理门户了,不然我们永远强大不了。”他明确指出,朱总司令所说的“门户”,正是指我国东南沿海被国民党占据的那些岛屿。
蒋介石退台后,不仅霸占了台湾本岛,还掌控了周边一系列小岛,并紧抱美国大腿,不断制造事端。如果没有美国撑腰,他可能早已无处可逃。朱总司令还提醒,此前解放海南岛的经验表明,制空权和制海权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然会吃亏。因此,逐一收复沿海岛屿,势在必行。
张参谋长:另辟蹊径的高招
中央很快召开了军事作战会议,确定由张爱萍将军担任总指挥,重点进攻的目标是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在讨论具体作战方案时,大多数人都建议首攻大陈岛。
大陈岛当时是国民党的核心指挥部,许多国民党高官都驻扎在那里。众人认为,只要攻破大陈岛,国民党军必然会军心涣散,一触即溃,剩下的小岛收复起来也就轻松了。
而且,我军进攻大陈岛在地理上似乎也占优。它与大陆距离近,便于调兵遣将和运输武器。岛上森林覆盖率高,一旦登岛,我军也有足够的隐蔽空间,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张爱萍将军经过深思熟虑后,却认为这个方案存在不妥。他承认,从我军的角度看,攻打大陈岛似乎是上上之策。但他提醒大家,我们能想到的,敌人自然也能想到。
大陈岛看似不堪一击,但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敌人。更何况,大陈岛作为战略核心,一旦我军攻击,国民党布置在四周的军事基地都会对其进行增援,甚至美国人也可能再度插手。
张爱萍将军提出,如果选择先啃大陈岛这块硬骨头,我军很可能会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加之我军此前金门战役的失败,战士们心中对登岛作战还存有一定阴影,这对我军而言极为不利。
因此,张爱萍将军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应该先对一江山岛发起进攻。他认为,进攻一江山岛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首先,一江山岛距离我军阵地更近,我军的火力可以实现有效覆盖。其次,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前哨,攻打一江山岛,好比“拆了大陈岛的大门”。大门一破,大陈岛自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这次战役对我军还有着特殊意义。我军此前尚未成功尝试过三军协同作战,攻打一江山岛既是实战,也可以说是一次预先的演练。如果此次协同作战成功,那么下一次再打大陈岛,便会易如反掌。
就这样,在张爱萍将军的坚持下,作战方案最终确定,一江山岛被定为首要攻击目标。他认为,这场进攻必须迅速果断。
第一战:三军联动的历史性突破
那时,恰逢有利时机。美军由于朝鲜战场作战不力,加上对苏联威胁的恐惧等多种因素,已经撤走了部署在这一海域的军舰。而我军则从1954年开始,就对一江山岛、大陈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数次轰炸,逐步夺取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胜利的天平已然向我军倾斜。
国民党方面,因被美军放弃,一江山岛上的守军人心惶惶。这正是敌人最脆弱,最容易被打败的时候。张爱萍将军深知,这场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别看一江山岛不大,战争的胜败将直接影响历史的走向,关乎祖国未来的大一统事业。
为了确保胜利,张爱萍将军决定集中全部的优势兵力。资料显示,我军当时调集了3700人的主要登陆部队,另外还有184架飞机和188艘舰艇作为配合,参战部队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人,是敌军的四倍。
登陆部队被分为四个步兵营。张爱萍将军做出决定,只将一个营留作第二批登陆,剩下三个营都必须在第一次登陆时直接上岛。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对敌人造成碾压性的优势。
1955年1月18日上午,这场意义重大的战役正式打响。我军首先出动轰炸机和火箭炮,密集的炮弹倾泻在一江山岛上,岛上的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在猛烈的火力压制之下,敌人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击。
轰炸一直持续到当天中午。午后,张爱萍将军这才下令,登陆部队朝一江山岛进发。在战斗机的护送下,三千多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冲向一江山岛。
敌人的大部分碉堡虽然已被轰炸机炸毁,但仍有少量部队残存。这些部队发现了我军的登陆艇后,便试图展开反击。在我军登陆艇距离岛屿还有五百米时,敌人突然向我军集中开火。
幸好我军对此早有准备,迅速展开了严密的防守。轰炸机和火箭炮部队更是一刻不停地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就这样,在下午两点半左右,我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终于顺利登岛。
登岛之后,我军迅速抢占了对方高地。然而,这股敌人确实狡猾难缠。在我军上岛之后,他们又开始朝着我军部队投掷手榴弹,导致不少战士因此负伤或牺牲。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敌人总体的战斗力并不高。因为岛上兵力分散,加上武器资源严重不足,他们的主要战术就是等到我军靠近时,进行突然袭击,或是用手榴弹、火炮等对我军进行打击。
但是,在我军接连夺下几个高地之后,敌人的意志便迅速溃散。许多人直接放弃阵地,朝着岛屿深处逃跑。等到傍晚时分,敌人的重要阵地,基本上都掌握在了我军手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因为,敌军大部队得知消息后,惊慌之余,派出了空军部队进行协助,击沉了我军的几艘登陆艇。幸好,我军已经基本占领岛屿,所以敌人的这些反击并未扭转战争的局势。
随后,我军又在一江山岛进行了长时间的清扫工作。1955年1月19日,一江山岛彻底解放。此次战役,我军共俘虏敌人567人,击毙519人。
胜利之后,张爱萍将军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沁园春》来表达心情,其中有“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等豪迈诗句。毛主席在得知战果后,也不禁夸赞道:“一江山岛战役打得好啊,我军首次联合作战很成功!”
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另一边,蒋介石和美国人却再也笑不出来了。他们也很清楚,一江山岛一丢,大陈岛迟早也守不住。美军担心自己在亚洲的战略部署受到威胁,因此,当时就在报纸上叫嚣,声称要派军舰重新进入台海一带,甚至连使用原子弹这种话都说了出来。
此外,美国和台湾还装模作样地签了几份协议,似乎又要结成稳固的军事同盟。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意料之中。以蒋介石的战斗水平,他只能把全部的希望放在美国身上。如果美国拼力援助台湾,我们要解放大陈岛,的确是个问题。
就在此时,张爱萍将军再次向中央请示:要不要立即攻打大陈岛?在他看来,战争这种事必须趁热打铁。而且,张爱萍将军不久前得到一个确切消息:为了稳定军心,蒋介石居然把自己的接班人蒋经国派到了大陈岛坐镇。此时进攻,不仅能解放大陈岛,还极有可能活捉蒋经国。
但随后,中央发来的命令,却让张爱萍将军目瞪口呆。那是一份停战的命令。张爱萍将军反复确认后,得知这正是毛主席的意思。他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军掌握了战场的全部优势,毛主席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停战呢?难道要放弃大陈岛,任由美军作威作福吗?
事后,张爱萍将军才明白,这一切正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他曾回忆说:“收到中央的停战指令时,我觉得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我还是懂的。美国这个亏,新中国的人民要消受起来,确实不容易啊。”
美国的威胁,确实让我们不得不慎重。毛主席认为,不能把美国逼得太紧,否则双方直接打起来,我们毕竟会吃亏。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时的形势变化之下,我们要解放大陈岛,其实完全不需要大举动兵了。
毛主席看透了,美国和台湾表面上气势汹汹,看起来要和中国拼个你死我活。可实质上,这只是他们放弃大陈岛的前兆。就连蒋经国跑到大陈岛稳定军心,也不过是敌人的障眼法而已。
事后证明,毛主席的预料一点儿都没错。美国当时和蒋介石进行了反复谈判。一江山岛的战争结果让美军觉得,凭台湾的能力,绝不可能守住大陈岛,就算是美军帮忙,也有可能赔本。所以,还不如放弃大陈岛,以保存实力。
当然,为了安抚蒋介石,美军也同意以后会在金门、马祖等地,给他多派增援。还承诺在国民党撤离大陈岛的时候,他们会给予帮助。
美军的态度,让蒋介石非常失望,可他却又没办法反驳。美军并不在乎蒋介石的死活,只要台湾能够继续为美国所用就可以。蒋介石虽然也看透了美军的想法,可他实力不足,只能继续倚仗美国这棵大树。
何况,蒋介石知道,就算自己极力请求美国援助大陈岛也没用。之前,一江山岛被攻击的时候,蒋介石已经求过援,可美军视若无睹。所以,对蒋介石来说,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全盘接受美国的建议。这样,还能够为自己保留下来一点点援助。
至于把儿子蒋经国派过去,那当然不是为了反击做准备,而是让蒋经国赶紧把大陈岛上驻扎的军队,以及岛上所有能带走的资源,全部带走。1955年1月25日,在美军的掩护之下,国民党开始了大规模的撤离。这也意味着,我军兵不血刃地解放了大陈岛。
清扫:破坏后的重建与期待
然而,虽然实现了大陈岛的解放,却还是留下不小的遗憾。因为,毛主席和张爱萍将军还是高估了国民党的底线。最初,我们预计的是,国民党会把岛上的兵力以及资源全部撤走,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但万万没想到,蒋介石还下了命令,大陈岛上的居民,也必须随同军队一同撤离。大陈岛上有数万原住民,因为蒋介石的一纸命令,他们不得不被军队驱赶着,背井离乡。
更加丧心病狂的是,国民党在撤离之前,居然还在岛上铺设了大量的地雷,想要报复我军。甚至,他们还放起了大火,将岛上所有的建筑付之一炬。张爱萍将军赶到大陈岛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整个大陈岛遍布尸体和战壕残骸,山头上烧着熊熊大火,仿佛人间炼狱。”
大陈岛拿下后没多久,其他的岛屿果然如朱总司令所说的那样,都比较轻松地被解放了,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获得解放。
结语
这场看似被“暂停”的战役,实则是中国领导人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通过战术上的创新和战略上的精准预判,中国在确保国家安全、维护主权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实现了以最小代价收复战略要地。
东南沿海门户的“清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开辟了重要的海上通道,也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毛主席曾言:“如果解决不了东南沿海问题,我们永远不会真正强大。”尽管台湾至今仍未回归,但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定力和远见。为中华万世,我辈必当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