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这地儿,海风咸得不留情,渔民的手上全是老茧,电影里偏要把他们拍成光膀子、喝酒、骂街的糙汉?我一口老家腔还没咽下去,电影院里已经有人开始憋笑了。你说,这不是给咱舟山人贴“土味”标签嘛。每次网上搜“东极岛”,SEO关键词“舟山渔民”、“救英国战俘”一溜排下来,全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刻板印象,谁还敢说自媒体没流量密码。
真要说救人,那是拿命在拼。家里老人讲,渔民下海救英国战俘那回,连夜还得烧热水、找破衣裳裹伤口,谁在意过啥“英雄主义”?在那个年代,救人不只是胆气,更是要掂量家里几口饭能不能保得住。电影一剪,直接变成了喝酒磕碗、谁跑得快谁就英雄,合着人命就跟抓阄一样随意。这种戏码,现实里哪有?你见过凌晨三点舟山码头,谁还在那儿撸串喝酒?都是抬头看天,低头数鱼,谁有闲功夫表演。
说起志愿军,片子一通乱炖,战术全靠吼,脑子像是被海风吹糊涂了。可我记得,抗美援朝那些年,舟山兵在前线干活儿,补给、侦查、伪装,都是门门精细活儿。历史上,舟山参军比例在全省都排得上号,结果电影硬是拍成了“冲锋血包”,谁家爷爷不心头堵得慌?志愿军打仗靠脑子,靠的是算盘珠子拨得响,不是瞎冲。现实和银幕,一条是风浪里的船,一条是导演脑子里的滤镜。
再说“底层百姓”,怎么总被拍成邋遢、莽撞、说话带着酒气?就像NBA球员赛后采访,老美非爱问人家“成长艰难”,仿佛没有贫民窟就出不了超巨。导演们是不是觉得,舟山的不幸才有“戏剧张力”?可惜,真实生活没那么多“高光时刻”。你看看舟山的数据,渔民年均出海天数180多天,险情频发,拼的是技术,是经验,是祖传的门道,不是酒精勇气。舆论总爱盯着别人的“土”,却忘了自己也还在泥里。
有时候想,管虎拍的到底是谁的东极岛?他要是真凌晨四点去过一次渔港,冻得耳朵疼,估计也不会再把渔民拍成“光膀子汉子”。舟山的侠气,真不是酒桌上一拍脑门那种热血。那种仗义,是低头干活、默不作声的倔强,是大风大浪里能护住身边人的踏实。你说,底层百姓就只能是配角?施暴者西装革履就成了“讲武德”的代表?镜头一转,底层成了背景板,侵略者倒成了正面人物,这逻辑,搁谁身上谁不心里膈应。
网上有一堆人说“艺术需要自由”,我不反对。可自由不是随便拿历史做调料,咱舟山人的故事,真不值得拿来当段子。你看那些体育新闻,每年世界杯、奥运会,媒体非要把运动员的苦难放大,谁家孩子没吃过苦?可真要问他们怎么赢的,答案不是“穷”,是“练”,是脑子和汗水,没人靠一口烈酒闯世界。舟山渔民和运动员一样,图个真实,不图噱头。
舟山人啥样?得你凌晨去渔港转一圈才知道。码头边,男人们戴着破手套,女人们在屋里煮面,孩子们趴在门口等爸妈回家。没有电影里的浪漫,也没有银幕上的丑化,就是日子一天天过,咸咸的海风、热气腾腾的早饭,谁都想活得体面。说到底,咱要的不是美化,也不是猎奇,只是别让自家人的脸成了流量的笑话。
我写到这,忍不住想抬头问你一句:你在网上搜到的“舟山渔民”形象,和你亲眼见过的,像吗?救人、拼命、讲规矩,这些小事,电影拍不出来,生活里却处处有。评论区留给你,咱唠唠东极岛的真事儿,别让历史只剩下银幕上的滤镜和段子手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