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巧不巧,最近刷手机,那股“莎头剧场”的风又把我的魂给勾跑了。
我这人吧,别的优点没有,就爱看热闹,尤其是这种带着点儿烟火气的“八卦”。
结果这一看,好家伙,差点儿没笑得背过气去。
网上那些“编剧”们,真该去好莱坞报道。
他们硬是把俩在赛场上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的国乒顶流,活生生掰成了校园言情剧的主角。
那段子怎么说的来着?
“大头回学校上课,被围观、被拍照、被搭讪……”我这脑子里,立马就闪现出画面了。
咱们那位平时眼神能把人冻成冰的王楚钦,在球场上那叫一个杀气腾腾,可一到大学校园,他愣是成了个误入凡间的“傻狍子”。
你想象一下,一个平时除了打球就是训练的“机器”,突然被一群拿着手机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那感觉,估计比打决赛还紧张吧?
可怜孩子,好不容易想做个普通大学生,结果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结果呢,更绝的来了。
网友们给孙颖莎配了段“隔空喊话”的台词:“学得进去就学,学不进去就多吃点,都是交了钱的。”
我一看到这句,嘴里的水都喷出来了。
这哪是局里局气,这分明是刀子嘴豆腐心,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子“老母亲”的心疼味儿。
她俩这种默契,真的是比数据还硬的证据。
你再看,那什么“打包家里没有的东西”的梗,这不就是把大头的“大头”特质和莎莎的“鬼马精灵”拿捏得死死的吗?
讲真的,这事儿我一开始只当个笑话看,可后来一琢磨,哎,有点意思。
它不只是个段子,它背后藏着我们对运动员的全新认知。
以前吧,我们看运动员,他们是神坛上的英雄,是国家的象征,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他们完美得像个雕塑,除了金牌就是金牌。
我们只知道他们拿了多少冠军,却不知道他们也会在课堂上打瞌睡,也会为了一顿饭发愁。
可现在呢?
社交媒体把他们拉下神坛,露出了“凡人”的一面。
就像这次大头回学校,他被围观的场景,一下就让大家意识到,哦,原来他不是机器人,他也是个会尴尬、会害羞的普通人。
这种“反差萌”,比任何奖杯都更能拉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
你看,当一个在赛场上所向披靡的“小魔王”,回到校园里也得乖乖听课,这种感觉,一下就让大家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触手可及。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其实也是一种新的“饭圈文化”。
大家给他们编排的“剧场”,与其说是无中生有,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他们真实性格的艺术加工。
它让这两个原本“高冷”的运动员,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
就像我们平时给朋友起外号,给他们编段子一样,这是一种充满善意的表达,是大家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是没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你看,当我们的关注点从他们的技术、战术,转移到他们的私生活,甚至“CP”关系时,这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诚然,它让体育更具娱乐性,但会不会也给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会不会让他们感到被过度消费、被过度解读?
这让我想起当年姚明刚去NBA那会儿。
他一举一动都被媒体和球迷拿放大镜看。
他打得好,大家欢呼;打得不好,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
但姚明是幸运的,他用实力说话,用成绩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可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像他一样,顶住这么大的压力。
所以啊,大家在“莎头剧场”里笑得开心,我也跟着笑。
但笑完之后,我还是想说,别忘了他们首先是运动员,是为国争光的人。
他们付出的汗水、泪水,远远比我们看到的这些“段子”要多得多。
我们追逐的,应该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拼搏精神,那种不服输的劲头。
至于那些“剧场”,就当是给紧张的赛程,加点儿调味剂吧。
最后,我想问一句,咱们这些在电脑前刷着“莎头剧场”的,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多久没运动了?
别光顾着看他们跑了,咱们自己也得动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