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财长们刚开完会,结果出来一句狠话,东布罗夫斯基斯直接说,乌克兰常规贷款,欧盟是没法继续给了。理由很直接,布鲁塞尔盯着基辅的账本,看完之后心里打鼓,财政能不能撑住都成了问题。
乌克兰现在的日子,不是一个“缺钱”能概括的。资金缺口大得能吞下好几轮援助,经济生产几乎停滞,财政收入跳水,民生开支靠外援,军事开支也靠外援。更棘手的是,它还一直靠借,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未来怎么还,欧洲和国际投资者都怀疑。
你别看东布罗夫斯基斯这么说,欧盟还是想帮,但原来的套路用不动了。除了俄罗斯央行冻结资产,他们也在盘算别的办法。只是,这些备用方案一启动,就意味着成员国要掏更多钱。问题是,多轮援助咬下来,大部分成员国自己的财政也紧了,国内支持率还有波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从自己预算里再分给乌克兰,政治意愿很低,经济能力也捉襟见肘。
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成了布鲁塞尔的“首推选项”。想法是设一个可能高达1400亿欧元的赔偿性贷款,等冲突正式结束后,乌克兰来还钱。听起来是个两全的办法,但执行远没那么顺。
之前,他们试着推动比利时动用自家境内的俄资产,结果碰壁。比利时的担心很实际,一来国际法兜不兜得住,是个未知数;二来,俄罗斯很可能立刻反制,到时候损失怎么算都说不清。这就是政客们嘴里的“风险不可控”。
财政这个盘子,欧盟自己也见底了。此前的多轮专项拨款,已经把相关储备掏空。到2026年的援助安排,现在连影子都没有。要靠现有的预算去撑,是挺难的。
更要命的是,成员国的抵触情绪被能源危机和通胀推到新高。家里的电费涨,油价高,物价飞,民生问题一堆,他们更想把钱留在家里。这种情况下,要他们继续加码对乌援助,几乎是一句废话。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种财政僵局不是一两句政治口号能解决的。你想,在通胀压力下,每多给乌克兰一欧元,都意味着少花在本国社保、教育、基建上的一欧元,民众会怎么想?很快就会反映到选票上。
布鲁塞尔也不是没试过拉大家一起用别的办法,但现实很骨感。一方面,动用俄罗斯资产的法律风险和政治后果不轻;另一方面,其他替代贷款或援助模式,会直接加重成员国财政负担。财政压力和民意,这两个卡点都不好打破。
所以东布罗夫斯基斯才挑明,现在欧盟已经进退两难。要履行对乌承诺,就得加码财政投入;可成员国内部的财政和民意都在往反方向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乌克兰的账面空洞和欧盟的财政底气不足,变成了绑在一起的双重困局。布鲁塞尔既怕自己被拖下水,又不敢让乌克兰彻底掉链子。
比利时的拒绝,是个提醒。不是每个成员国都愿意为欧盟整体的政治目标买单。尤其是在可能招惹俄罗斯报复的时候,风险评估的权重会无限放大。
1400亿欧元的计划如果真推出来,影响绝对不止在财政层面。谁来背法律责任,谁来处理俄罗斯的反制,资金流怎么分配,这些都要先过成员国那一关。可现在,成员国的政治气候明显不配合。
从长远看,欧盟的这种财政疲态对乌克兰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乌克兰本就依赖外援度日,一旦欧盟资金链出现间断,连维持现有开支都可能出问题。
东布罗夫斯基斯的发声,不只是提醒乌克兰找别的财源,更是在对欧洲内部喊话。财政底线还在,但距离九十度弯腰只差一步。
民生优先和地缘政治承诺之间的拉扯,在欧洲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现。只不过,这次的背景是能源危机、通胀和军事冲突同时挤压,属于叠加型考验。
布鲁塞尔要在财政可持续性、成员国利益和对乌援助承诺之间找平衡,听起来是三角形,但现实更像走钢丝。
不好走是一回事,不能掉下去又是另一回事。现在这个状态,连下一步怎么挪脚都不确定,悬着的,不只是2026年的援助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