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7 日,特朗普的 “对等关税” 正式生效,这场波及 90 多个国家的关税风暴,税率从 10% 到 41% 不等,瞬间在全球贸易领域掀起惊涛骇浪。在 “美国优先” 的口号下,美国的贸易单边主义愈发明显,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德国工业联合会那句 “最好的关税就是没有关税”,此刻听来,更像是对当下混乱贸易局势的无奈叹息。
特朗普推行的 2.0 关税政策,看似有着自己的一套战略逻辑。他宣称,这些关税每年能为美国增加 900 亿美元的收入,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数据显示,美国的 GDP 不增反降,下降幅度达到了 1.8%。在产业保护方面,钢铁行业虽然新增了 1.7 万个岗位,汽车和建筑行业的裁员人数却超过了 4 万,相当于为了保护 1 个岗位,却损失了 5 个岗位。不仅如此,美国还把关税和芬太尼危机、移民问题强行扯在一起,试图通过关税来达到一些地缘政治目的。
从关税框架来看,其歧视性十分明显。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税率一下子飙升到 50%,瑞士也被征收了 39% 的关税,就连欧盟和日韩这样的盟友,也被征收了 15% 的关税。美国还特别针对中国的转口贸易,设置了 40% 的惩罚性关税。并且,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完全不顾 WTO 规则,让整个国际贸易的法理基础都受到了冲击。
这场关税风暴对全球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巴西的大豆和咖啡出口成本一下子增加了 50%,直接导致美洲农产品供应链断裂;印度的医药和 IT 服务出口受阻,无奈之下只能深化与俄罗斯的合作,双方还签订了铝土矿和稀土协议;瑞士的手表和巧克力行业,因为 39% 的关税遭受重创,一向以 “中立国” 著称的瑞士,在这场贸易风暴中也未能幸免。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盟友们也开始反击。加拿大对美国的电力出口加征 25% 的附加费,边境的汽车贸易陷入瘫痪;欧盟加速与南美、非洲的自贸协定谈判;东南亚则借助 RCEP 强化区域合作,半导体投资激增了 210%。
美国自身也未能逃过关税的反噬。核心通胀率突破了 5% 的警戒线,每个家庭的年均支出增加了 5000 美元。二手车价格上涨了 3.9%,中西部的农机厂因为越南零件关税,成本完全失控。制造业回流也成了一个笑话,福特汽车的关税成本增加到 8 亿美元,特斯拉也面临着艰难的局面。阿拉巴马州的韩国电池厂,因为依赖中国稀土,还没开工就已经亏损。股市也出现了大幅波动,道指单日下跌 1.6%,纳指暴跌 2.3%。IMF 更是下调了 2025 年全球 GDP 增速至 2.8%。
在这场风暴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中国深化澜湄合作,整合非洲市场,让 53 个国家享受零关税;还与泰国、马来西亚共建 “去美化” 的半导体产业链。所谓的 “中国赢家论”,其实是西方对旧贸易秩序崩塌的一种病态认知。
回顾历史,1933 年的《斯姆特 霍利法案》让全球贸易量暴跌 66%。如今,美国的关税重回 17% 的历史高位,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骤降 28%。全球贸易似乎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在危机中也有新秩序的萌芽,区域化正在逐渐替代全球化,非洲与中国构建的零关税网络,和美国主导的美墨加 “北美堡垒” 形成鲜明对比。
WTO 仲裁机制陷入瘫痪,而金砖国家则在努力制定新的贸易规则。美国的单边主义,真的能抵御 83 万岗位流失的风险吗?“关税孤岛” 又该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场全球贸易的大变局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各国应该摒弃经济民族主义,共同努力,避免数字时代的大萧条。只有在关税废墟中建立起新的、合理的规则,才是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