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破烂”的一面,不过如今的年轻人把这个“破烂”玩出了新花样,真是到达了个新高度。
奶茶杯套、演唱会票根、快闪活动用的纸袋、限量联名的包装袋……在别人看来,这些东西喝完吃完就该扔掉的垃圾,在他们眼里,却成了难舍难弃的宝贝。
父辈喜欢收集邮票、粮票、火花票,那个年代物资紧张,这些东西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80后的小孩热衷换卡片、玻璃珠,代表着童年的快乐时光;而现在的年轻人,收集一些别人看来没用的垃圾,居然能引发社群互动、激发情绪,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
为啥有人会对这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上瘾呢?原因之一就是那种成就感,谁不喜欢“集齐全套”的满足感吧?当旁人嫌你家里堆满了废旧纸袋,你心里头也在暗想:我的收藏已经只差最后一个了。
每次翻一翻、整理整理,就像在为自己的人生找个小秩序。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里,至少这一块是自己能把控住的。
说到身份认同嘛,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堆纸袋子,但你看得可不一样,你关心的是里面的品味与兴趣。收藏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向外界展示“我是谁”。
有人喜欢晒邮票,有人展示手办,还有人晒奶茶杯套,别笑啊,发到社交媒体上一发,立刻就能得到一堆志同道合的点赞:“哇,我也有这套!”这种感觉比起物品本身,更让人觉得上瘾。
不少研究都发现,收藏这个事儿跟童年时的回忆有挺大关系。就是说,东西如果扔掉了,记忆也就跟着淡去了,而留着它们,好像能把那天的光线、空气还有心情都给定格在那一刻似的。
确实,收集和囤积彻底不同,正常的收集是有条有理、明确目标,还能带来欢乐和增进社交圈;而病态的囤积则是啥都不舍得扔,结果家里一团乱,啥东西都堆积起来变成灾难。
前者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至于后者,就变成了病。而更有趣的是,收集逐渐变成一种社交方式,84%的收藏者都会分享自己的藏品,就算是“废物收藏”也不例外。
一篇帖子能获上万点赞,评论区有人说“我也留着”,有人直晒“战利品”,这不就变成了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朋友的方式吗?年轻人通过收集,搭建起了新的社交圈子。
别再笑年轻人“捡破烂”了,其实他们是在乱世中,拼命寻觅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邮票、卡片、手办、奶茶杯套,虽说换汤不换药,但每一代人都用不同的“破烂”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要是有天你翻出一张旧票根或者一只旧杯套,瞬间就会想到那时候的自己,那份感觉也就成了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
说实在的,这些东西根本不是废品,而是属于这一代年轻人自己的私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