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本有73年阳寿,鬼谷子叹息:他亲手砍掉40年,怨不得刘邦
要说这人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可有些人,偏偏就是不信命,总觉得自己能逆天改命,结果呢?反倒是亲手把自己的好牌给打得稀烂。咱们今天聊的这位,就是个顶好的例子——兵仙韩信。
传说,当年鬼谷子门下高人曾给韩信算过一卦,说他命格不凡,阳寿足有七十三。可老先生掐指一算,又连连摇头,叹息着说,这后生会因为自己干下的四件“得意忘形”的事,生生折掉四十年的寿数。这听着玄乎,但你把韩信这辈子干的事儿捋一遍,嘿,还真就那么回事儿。
这第一件折寿的事,就坏在了一个“功”字上。
公元前203年,韩信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去收拾齐国。可走到半道上,一个消息传了过来,说刘邦那边派了个叫郦食其的老秀才,光靠一张嘴,就把齐王田广给说服了,齐国已经准备投降汉军了。
这郦食其确实是个能人,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他跑到齐国宫殿,三言两语就把齐国投降的好处和坏处分析得明明白白,说得齐王田广是心服口服。眼瞅着齐国上下都解除了防备,天天陪着郦食其喝酒听曲,等着刘邦那边来接收。
韩信一听,这到嘴的鸭子飞了?那哪儿行。他本来都打算掉头去打别的地方了,可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这人看问题是又毒又准。他凑到韩信耳边,轻飘飘地说了句:“将军您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仗,难道要把这天大的功劳,白白让给一个耍嘴皮子的儒生?”
这话可真是戳到韩信的肺管子了。想他韩信,早年受过胯下之辱,一辈子就图个封侯拜将,光宗耀祖。这唾手可得的灭国之功,怎么能让给别人?
一念之差,万劫不复。韩信脑子一热,当即下令,大军趁着齐国不设防,直接发动偷袭。汉军那是什么战斗力?如狼似虎一般,没几天就打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当时的齐王田广,正跟郦食其在宫里推杯换盏呢,突然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探子连滚带爬地来报,说汉军打进来了。田广当时就懵了,随即是冲天的愤怒,他觉得是郦食其这个老家伙在耍他,一面派人劝降,一面让韩信带兵偷袭。
怒火攻心的齐王,哪还听得进半句解释,当场就下令把郦食其拖出去,扔进大锅里活活给烹了。可怜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拿下一国,最后却因为队友的“背刺”死于非命。
这一下,韩信是拿下了齐国,可也把刘邦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他不仅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说客,还彻底跟齐国结下了死仇。这笔账,刘邦嘴上不说,心里能不记着?
第二件事,坏在一个“傲”字上。
齐王跑了,跑去向西楚霸王项羽求救。项羽一看,齐国这地方战略位置重要,可不能让刘邦得了去。于是,他派出了手下第一猛将龙且,带着二十万楚军精锐,前去救援。
这个龙且,跟项羽是从小玩到大的兄弟,打仗是把好手,但为人极其高傲。他打心眼儿里就瞧不起韩信,觉得韩信不过是从楚军里叛逃出去的一个无名小卒,能有什么真本事?
有人劝龙且,说韩信这人不简单,咱们应该稳扎稳打,高筑墙,广积粮,再联合齐国残余势力,慢慢耗死他。这计策,讲道理,非常稳妥。
可龙且听不进去啊,他急着立功,想一战就碾碎韩信,好在霸王面前挣回面子。他大咧咧地带着军队就跟韩信在潍水两岸摆开了阵势。
结果呢?韩信早就料到他会轻敌。他让士兵连夜用一万多个沙袋,在上游堵住了潍水。第二天,他先是派出一部分兵力渡河佯攻,然后假装败退。龙且一看,哈哈大笑,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立刻下令全军渡河追击。
就在楚军大部队走到河中央的时候,韩信一声令下,上游掘开堤坝,被憋了一夜的河水如同猛兽出笼,瞬间咆哮而下。河里的楚军人仰马翻,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还在岸上的也被大水隔断,动弹不得。
韩信随即率领主力回头反扑,龙且在混乱中被斩杀,二十万楚军,全军覆没。这一战,直接把项羽的一条臂膀给砍断了,也让韩信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可也正是这份顶峰的荣耀,让他开始飘了。
这第三件事,就坏在了一个“贪”字上。
平定齐国后,韩信的野心开始膨胀了。他给当时正在跟项羽苦战的刘邦写了一封信。信里说,齐国这个地方的人啊,反复无常,不好管。为了长治久安,需要立一个“代理齐王”来镇住场子。
铺垫了半天,最后图穷匕见,他说:“眼下能担此重任的,除了我韩信,恐怕也没别人了。”言下之意,就是向刘邦伸手要王位了。
这封信送到刘邦大营的时候,刘邦正被项羽围在荥阳,饭都快吃不上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看到韩信这封信,刘邦当场就炸了,把桌子一拍,破口大骂:“我在这儿被人堵着门打,他倒好,不来救我也就算了,还想着自立为王!”
旁边的张良和陈平吓得脸都白了,赶紧一左一右按住刘邦。张良更是急中生智,悄悄在桌子底下踩了刘邦一脚,嘴巴凑到他耳边说:“大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韩信手握重兵,可不能跟他翻脸啊!不如顺水推舟,直接封他个真王,让他替我们好好守着齐国,免得他生出二心。”
刘邦是什么人?人精中的人精。他瞬间就明白了,脸上的怒气一扫而空,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对着送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定国安邦,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的!你们回去告诉韩信,我封他为齐王!”
这一手玩得是真漂亮。韩信那边得了王位,感激涕零,觉得刘邦真是个敞亮人,从此死心塌地。可他哪里知道,刘邦心里那根刺,已经深深地扎下了。帝王最忌惮的是什么?就是功高震主,就是被人要挟。
这最后一件事,就坏在了一句“狂”字上。
楚汉战争结束,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大定,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不是庆功,不是封赏。而是像一阵风一样,飞马驰入韩信的大营,趁着韩信还在睡梦中,直接收缴了他的兵符。
没了兵权的韩信,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再也威风不起来了。紧接着,刘邦就把他的齐王爵位给废了,改封为楚王。没过多久,又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干脆把他抓到京城,连王爷也别当了,降为了淮阴侯。
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韩信的内心是何等失落。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看清形势。有一次,刘邦跟他闲聊,像是开玩笑一样问他:“你看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啊?”
韩信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陛下您,最多也就带个十万兵吧。”
刘邦脸色有点不好看了,又问:“那你能带多少?”
韩信挺起胸膛,一脸自豪地说出了那句让他送了命的话:“臣多多益善耳!”——我嘛,越多越好,来多少我都能带!
这话一出口,空气都凝固了。虽然韩信马上补了一句,说陛下您是统帅将军的,我是统帅士兵的,您比我厉害。可这话在刘邦听来,太刺耳了。一个臣子,公然说自己的军事才能远超皇帝,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刘邦笑了笑,没再说什么。但从那一刻起,韩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说到底,韩信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却单纯得像个孩子。他不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后,要收敛锋芒;不懂得在帝王面前,要永远表现得“愚钝”和“无能”;更不懂得,当战争结束,他这个最会打仗的人,就成了皇帝心中最大的威胁。他总以为凭着赫赫战功就能安享富贵,殊不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才是千古不变的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