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砚编辑|李砚
《——【・前言・】——》
提起刘墉,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他跟乾隆耍嘴皮子的野史段子。什么“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的巧答,听着热闹,却把真本事全盖了。翻开史料才知道,这哥们哪是靠口舌讨喜的“段子手”?断案、反腐、治学,样样硬到能砸出响,那些朝堂逗趣的戏份,不过是他人生里的小插曲。
一、科举硬碰硬,没沾爹的光
别信野史里说刘墉靠父亲刘统勋走后门当官的话,他的科举路,每一步都踩得扎实。
21岁在山东济南贡院考乡试,直接拿下第54名举人。更厉害的是,这年乡试,他堂兄弟刘坰、刘堉也同时中榜,“一门三举人”的消息,当时在山东地界传得沸沸扬扬,谁都知道刘家出了仨才子。
31岁闯礼部会试,又以第六十四名的成绩拿下贡士。接着进殿试,乾隆亲自主考,他愣是考了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要知道,清朝殿试二甲前几名,含金量比现在的顶尖名校还高,全凭真才实学,家族背景再硬也掺不了假。
当时有人背后嚼舌根,说他沾了父亲的光。可《乾隆十六年国朝登科录》里明明白白记着他的考试名次,从乡试到殿试,每一场的成绩都能查到,压根没给“走后门”留余地。就凭这成绩,他直接进了翰林院,起点就比同期官员高一大截,这是靠自己挣来的。
二、断案真功夫,百姓叫他“白面包公”
刘墉在地方当官那几年,断案的本事直接让百姓把他跟包青天比,这可不是空口吹捧。
任江宁知府时,他一到任就接了个硬茬——几十年的积压悬案,足足几十件。别人都劝他慢慢来,他偏不,白天审案,晚上翻卷宗,没几个月就全给理清了。礼亲王昭梿在《啸亭亲录》里专门写他,说江宁的老百姓,不管老人小孩,都服他的公正,见了他就喊“刘青天”。
有本嘉庆初年的公案小说《刘公案》,全是写他在江宁断案的事。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个商人被地痞敲诈,告到官府,地痞还找了官员包庇。刘墉假装糊涂,故意把案子压了几天,暗地里派人查地痞的老底,找到他们敲诈勒索的证据,转头就把黑店封了,连包庇的官员也一起参了,当场就让百姓拍手叫好。
后来他去湖南当巡抚,正赶上灾荒。一边要救灾,一边要查贪官,他干脆微服私访,走村串户听百姓诉苦,没几天就揪出几个克扣赈灾粮的贪官。同时又组织百姓修城垣,搞以工代赈,让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湖南通志》里写他这段政绩,说他“政简刑清,吏民畏服”,短短六个字,全是实打实的认可。
三、反腐敢硬刚,和珅也护不住人
谁要是觉得刘墉只会跟乾隆插科打诨,那真是看错人了。他对付贪官的时候,狠劲比谁都足,连和珅罩着的人都敢动。
山东巡抚国泰,是皇妃的伯父,跟和珅走得近,在山东贪得无厌。连续三年大灾,他却跟朝廷说收成好,还私加田赋,逼得好多百姓没活路,甚至有人被逼着造反,最后还株连了好几万人。御史钱沣看不过去,就弹劾国泰,乾隆派了刘墉和和珅一起去查。
和珅知道国泰是自己人,提前给国泰通风报信,让他赶紧从钱庄借钱充国库,好蒙混过关。等刘墉和和珅到了山东查库,打开银库一看,银子堆得满满的,账也对得上。和珅当场就松了口气,可刘墉却没放过,他拿起一块银子仔细看,发现银子的成色不一样,有新有旧,明显是临时凑的。
他当场就下令封库,然后派人去城里的钱庄打听,果然查到国泰从钱庄借了250万两银子充库的证据。接着他又贴出布告,让钱庄老板们赶紧去银库领回自己的银子,要是过了时间,就把银子充公。钱庄老板们吓得连夜去银库领钱,没几天银库就空了,国泰的亏空一下子就露了馅。
国泰一开始还挺横,对着钱沣破口大骂,刘墉当场就火了,抬手就给了国泰一巴掌,打得国泰晕头转向,再也不敢嚣张。和珅在旁边看着,想帮也插不上手,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泰被摘了顶戴花翎。这案子一查,牵连了30多个官员,整个朝野都震动了,谁都知道刘墉反腐是来真的。
四、怼人有门道,软刀子扎和珅
刘墉和和珅同朝20多年,没像野史里写的那样天天吵架,可他怼和珅的招,比直接吵架还管用。
朝鲜的《李朝正宗实录》里,专门记了清朝的官员情况,里面说刘墉“刚方正直,不阿附和珅”。他知道和珅受乾隆宠信,硬拼不划算,就用玩笑话当软刀子,句句戳和珅的痛处。
有一回和珅办寿宴,收了好多贵重礼物,官员们都争着送厚礼讨好他。刘墉却送了一幅画,画里是一只乌鸦站在腐肉上。和珅一看就明白,这是骂他贪得无厌,可当着众人的面,又没法发作,只能笑着收下,心里却憋了一肚子气。
还有次上朝,和珅故意穿了件新朝服,上面绣了只挺显眼的仙鹤,想炫耀自己的官阶。刘墉就故意凑过去看,然后说:“和大人这仙鹤绣得好,就是翅膀好像有点歪,怕是飞不高啊。”这话一说,旁边的官员都憋着笑,和珅的脸当场就红了,可又没法反驳。
《清人说荟》里写,刘墉家里客人不多,却总爱用诙谐的话讽刺和珅。和珅好几次跟乾隆告状,乾隆知道两人不对付,也只是劝两句,没真怪刘墉。刘墉就这么用软刀子,一次次让和珅吃瘪,还挑不出错来。
五、家风刻骨子里,清廉是祖传的
刘家的清廉,不是刘墉自己装出来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他的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年间当官,一辈子就攒下几十亩薄田;祖父刘棨,康熙时做过四川布政使,离任的时候,行李里只有几箱书;父亲刘统勋更厉害,是大清第一个得“文正”谥号的官员,乾隆都夸他是“真宰相”。《诸城县志》里写刘统勋,说他当官五十多年,家里的房子还是老房子,田也没多一亩,一点家产都没增加。
康熙年间,朝廷想选几个操守清廉、才学又好的官员当榜样,全国的知府里,就选出了刘墉的祖父刘棨和陈鹏年两个人。康熙还特意给刘家题了“清爱堂”的堂号,这份荣誉,整个清朝没几家能有。
刘墉自己当官,也把这份家风守得牢牢的。在江宁当知府时,他天天穿的衣服都是旧的,吃饭也简单,一碟青菜,一碗米饭,跟普通百姓没两样。有回百姓给他送了点土特产,他硬是让手下送了回去,还说“当官的不能占百姓一点便宜”。对比和珅那座堆满金银珠宝的府邸,刘墉的简朴,更显得难能可贵。
六、野史瞎起哄,真本事被埋没
现在大家知道的刘墉,大多是野史和影视剧编出来的,真实的他,比故事里厉害多了,可好多真本事都被埋没了。
《清史稿・刘墉传》只有388个字,写得特别简单,这就让野史有了发挥的空间。那些乾隆问他“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的段子,正史里压根没记载,全是后人编出来逗乐的。
刘墉不光是个好官,还是个大学者。他当过《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参与编纂过《西域图志》《日下旧闻考》这些大部头的书,学问扎实得很。他在江苏学政任上,还查出过徐述夔诗集里的悖逆语句,引发了“一柱楼诗案”,这等敏感度和执行力,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的人能做到的。
乾隆十六年,刘墉刚当安徽学政的时候,乾隆还特意赐了他一首诗,里面有句“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意思是让他好好继承家里的好家风,别辜负自己的期望。从这句诗就能看出来,乾隆对刘墉的期待,根本不是让他当个逗自己开心的臣子,而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能担事的好官。
刘墉这一辈子,靠的不是巧舌如簧,是断案的公正、反腐的决心、治民的实绩,还有刻在骨子里的清廉。那些野史里的小聪明,不过是他宏大人生里的小点缀。他用自己的一辈子,写下了比口舌之争更厚重的历史,这才是真正的刘墉。
【参考资料】
央广网《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清史稿・刘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乾隆十六年国朝登科录》,清代内府刻本
昭梿《啸亭亲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朝鲜《李朝正宗实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校印本
《诸城县志・刘统勋传》,民国版铅印本
《湖南通志》,光绪年间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