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授衔。资历、军功和才能是这次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授衔的三大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共和国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这次军衔的授予中,有不少资历上并不占优势的后起之秀在军衔排名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老上级:其中,位列军中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就是军中后起之秀的典例。
与粟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远赴苏联留学,并且还是黄埔军校一期生的陈赓,在军衔的授予中仅获大将军衔,并且在大将的排名中位列第四。这位我军中的元老级人物看,怎么也没有想到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自己的晚辈反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陈赓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粟裕甩在了后面?陈赓、粟裕各自为共和国做出过怎样的历史贡献?面对授衔的结果,陈赓究竟是如何看待的?
陈赓的资历,究竟有多老
任人唯贤虽然是我党长期以来的用人方针,但考虑到革命事业的艰辛,共和国在进行历史上的首次授衔时,依然将资历排在了军衔授予的优先考虑要素。这样的军衔评比原则,实际上十分有利于陈赓等一批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加入我党的革命家。
那么,陈赓的资历究竟有多老呢?用互联网上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当《亮剑》里的李云龙在背着中正式步枪,参加中国革命时,陈赓背的就是蒋介石本人了。
1924年,立志报国的陈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踏上革命征程。凭借着过人的学习天赋,陈赓很快从黄埔军校顺利毕业,加入国民革命军,由于成绩优异,陈赓一度与蒋先云、贺衷寒等人并称为“黄埔三杰”,陈赓位列黄埔三杰之首。
在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陈赓就加入了当时孙中山发起的东征战役,蒋介石则在这场东征战役中担任前线指挥官。在一次战役中,蒋介石的指挥部被敌军突袭,试图突围无果的蒋介石方寸大乱,正当他准备自杀“殉国”时,陈赓一把夺走了蒋介石的枪,背着负伤的蒋介石冲出了包围圈。
陈赓对蒋介石的救命之恩,让他在不经意间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也让他悄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陈赓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并且加入了八一南昌起义,是我党早期工农武装力量的创始人之一。仅凭这一项功勋,就几乎能够足以奠定陈赓在建国后肩比元帅的地位。
然而,在这场起义中陈赓因为冲锋在前,中弹负伤,陈赓不得不被转往上海,接受治疗。在上海的地下情报网被国民党发现后,陈赓被蒋介石逮捕入狱。由于陈赓昔日里对蒋介石有过救命之恩,陈赓没过多久就被蒋介石释放了出来。出狱后的陈赓几经辗转,先后远赴苏联学习情报技术和军事指挥,在红军的军事、内政、教育和情报等工作上,都有陈赓的一席之地。
后来有人询问陈赓,究竟是否为当初救了蒋介石感到后悔,陈赓笑着说道:“当时的蒋介石,参加革命还算是一个英雄,我没理由不救他。后来他的一些所作所为,才让大家认清了他的真面目。如果我当时不救他,他这个混蛋岂不是真的万古流芳了?”
与在中国早期革命中大展身手,成为红军内栋梁之材的陈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年参加南昌起义的粟裕,还仅仅只是一名营长。红军长征期间,粟裕所在的部队作为“偏师”,整编为北上抗日先锋队,吸引蒋介石主力部队的注意,为中央红军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等到抗日战争爆发,陈赓成为129师386旅的旅长时,粟裕才因为黄桥战役在军中小有名气,成为了新四军中可以独当一面的一方将领。
纵观陈赓和粟裕早期投身革命的资历和功勋,陈、粟两人着实相差甚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粟裕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后期,实现了对陈赓的反超,夺取了开国大将中位居首位的宝座呢?
陈赓的两次失误,让他与大将之首失之交臂
如果仅仅是从资历来看军衔的话,那么开国十大将军中的头把交椅,恐怕非陈赓莫属。然而,考虑到除了军衔因素之外的军功和才能,陈赓被粟裕等人民军队的内部,远远甩在了后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有机会问鼎开国十大将军之首,甚至是元帅军衔的陈赓,最终与获得历史殊荣的机会失之交臂呢?
有后世分析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陈赓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两次重大的战役指挥失误,这两次失误暴露出了陈赓军事指挥的弱点以及他与其他年轻指挥员之间的才能差距。
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失误,是在1947年的确山战役中。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火延申至了国统区内。新开辟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如同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蒋介石国统区的胸膛,让南京暴露在了我党的兵锋之下,蒋介石得知我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惶恐不已,立即派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部队,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严酷的围剿。
蒋介石对大别山的围剿予以了充分的重视,甚至不惜派遣在国军中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亲自挂帅。在巨大的人员数量差距之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很快被蒋介石的军队围堵得水泄不通,这给刘、邓大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考虑到倘若敌人长期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必然会导致刘、邓大军的后勤补给问题,于是中央军委决定派遣陈赓进行救急,给刘邓大军寻求突围的机会,而陈赓选择让刘、邓大军的突围口就在确山。1947年年底,确山战役正式打响。
然而,在攻打确山期间,陈赓由于事先并没有熟悉确山的周边地形,在确山周边的地形问题上消耗掉了不小的时间。加上负责包围刘、邓大军的白崇禧也绝非等闲之辈,在确山战役期间,陈赓的部队虽然消耗掉了白崇禧部队不少的有生力量,但从始至终并没有在白崇禧的包围圈上撕开一道口子。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渐僵持,蒋介石终于回过神来,给白崇禧调拨了3个师的支援部队。在白崇禧的支援部队赶到时,陈赓的部队依然没有冲破确山的阵地防线,为了避免敌人的反扑,陈赓只好率领部队撤离。这次战役虽然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实现了战术目标,却并没有实现帮助刘、邓大军突围的战略目标,对陈赓而言,这是一场战略失误的败仗。
不过,考虑到陈赓对面的敌手是国军中指挥水平数一数二的白崇禧,因此这次失误对于陈赓来说还算是情有可原。
但是,在1948年的宛东战役中,陈赓并没有顺利完成剿灭国民党部队张轸的任务,这让陈赓受到了老上级刘伯承的批评,刘伯承说以陈赓的实力水平,没有完成这一场战役的目标着实是不应该。
在1948年的宛东战役中,陈赓被派遣前去剿灭张轸兵团,张轸兵团是国民党后勤中富得流油的部队,如果能够将张轸兵团彻底剿灭,缴获张轸兵团的物资,将能够大大弥补中原野战军之前的战损。
在刘伯承、陈赓的指挥之下,张轸兵团已经在宛东战役的尾期被我军团团包围,将张轸兵团彻底吃掉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陈赓即将准备吃掉张轸兵团的关键时刻,陈赓却犹豫了。刘伯承对陈赓的要求是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张轸兵团。但陈赓考虑到张轸兵团虽然富得流油,但也装配了大量美械重武器,如果正面硬磕,会得不偿失。因此,陈赓一直在寻求用智谋消灭张轸兵团的机会。但令陈赓没有想到的是,他谨慎的态度被张轸巧妙地利用。
张轸利用电台,释放了一个自己兵团撤退方向的假信号,陈赓对张轸兵团移动的方向信以为真,于是派遣军队前去追击,等到陈赓回过神来时,张轸兵团早已逃之夭夭。
张轸兵团的逃跑,对于中原野战军来说就是煮熟了却飞掉的鸭子,为此陈赓没少受到刘伯承的批评,这也让陈赓意识到:自己在对战争的把握和决断方面,确实和一些年轻的将领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军衔被后辈反超,陈赓如何看待
对于陈赓在战场上的失误,一直以来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陈赓虽然有过两次失误,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每个将领的指挥风格不同,不能对陈赓的指挥能力有着过度的苛责,从陈赓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领八路军129师386旅屡立奇功的角度看,陈赓虽然不能称得上是我军顶尖的指挥官,但在中国的军事史上也已经足够杰出。
而陈赓之所以在后来被粟裕等将领反超,主要的原因也并不是陈赓的失误,而是粟裕作为后起之秀太过于出色。1947年,当粟裕打出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战果时,就连毛主席都对战报表示难以置信,认为是前线送错了情报。
当毛主席得知情报为真后,主席十分高兴地说道,关于华东前线的战报,可以先送给粟裕,再交给我,他比我更熟知前线的情况和懂得指挥。由此可见,就连毛主席都对粟裕这位后起之秀的军事指挥才能钦佩不已。
1955年9月,当授衔的结果公布之后,陈赓对于粟裕反超在自己之前,并且位列开国大将之首的消息毫不意外。他知道,自己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能够为共和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不过,在授衔的名单结果公布之后,陈赓也给出了粟裕一些自己的忠告,告诉他古往今来,历史上有两种人需要格外注意慎独的道理,一种是功劳过大的,一种是不会说话的,他提醒粟裕,要时时刻刻勉励自身,才能让自己走在和人民同在的道路上。
虽然陈赓、粟裕两人之间军衔有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人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今天的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