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亚利桑那沙漠热浪滚滚。
机械师老汤姆蹲在一架B-17G轰炸机旁,用扳手轻轻敲了敲机身上那块补过的弹孔。
"伙计,你这身伤疤比我的勋章还多。"他抹了把汗,看着地勤人员正用气焊枪肢解隔壁那架参加过东京轰炸的老兵。这场景活像退伍老兵在拆自己战友的假肢,荒诞得让人笑不出来。
这些铁家伙在战场上硬得很,挨了高射炮还能瘸着腿飞回来。有个笑话在第八航空队传得很广:有架B-17被打了72个窟窿,降落时机械师数弹孔数到崩溃,飞行员叼着烟说别数了,反正明天还得添新的。现在可好,枪林弹雨都挺过来的硬汉,倒要死在和平时期的废铁场里。反倒是那些没怎么见过血的"菜鸟",一个个穿上了新马甲继续混日子。
改装车间里热闹得像菜市场。有个胖将军正对着架VB-17G指手画脚:"把这挺机枪留着壮胆,后舱给我改成会客厅,要真皮沙发!再来个小酒柜!"地勤组长翻着白眼记笔记,心想您这是要开空中夜总会呢。这些要员专机改得千奇百怪,有的留着全部武装当移动堡垒,有的拆得只剩张麻将桌。最离谱的给机舱铺了波斯地毯,结果首飞就着火——羊毛地毯遇上漏油,差点把将军的胡子给燎了。
太平洋上的搜救队倒是把这老伙计用出了新花样。1945年春天,有个叫杰克的飞行员掉海里漂了两天,眼看要喂鲨鱼,突然听见天上传来熟悉的轰鸣。B-17H慢悠悠飞过,屁股后面吊着个救生艇"噗通"砸进海里。杰克后来在救生艇里找到张字条:"兄弟,艇上有威士忌,省着点喝——第54搜救中队全体醉汉敬上。这改装可不容易,工程师们为怎么把三吨重的救生艇塞进弹舱吵得差点动手。最后发现只要把投弹手的位置改成马桶,空间就够用了。
更绝的是那些搞科研的疯子。有个叫麦克斯的工程师非要把山寨德国导弹绑在B-17肚皮底下试飞,同事们都说他疯了:"这玩意要是在天上炸了,咱们就得用扫帚柄来写事故报告!"结果试射那天,导弹嗖地窜出去,B-17晃了晃居然没事。地勤们欢呼着开香槟,麦克斯却盯着数据板发呆:"见鬼,这导弹怎么往墨西哥飞了?"
时间快进到1959年8月,新墨西哥的太阳晒得跑道发烫。控制塔里,退役又返聘的老机械师乔盯着雷达屏,那架编号44-83684的DB-17P正引导着QB-17靶机进入射击区。他忽然想起1943年那个雪夜,就是这架飞机冒着防空炮火从柏林带回十个伤员。现在它要当活靶子了,乔的手有点抖。"导弹锁定...发射!"轰隆一声,屏幕上的光点炸成烟花。
隔壁年轻技术员兴奋地拍桌子:"正中靶心!"乔没说话,慢慢掏出怀表。表盖里嵌着块B-17的残片,是欧洲战场带回来的纪念品。沙漠的热风卷着沙粒打在窗户上,噼啪作响,像三十年前掠过机身的弹雨。
这些老骨头最后还当了回科技发展的垫脚石。现在客机用的增压舱技术,最早就是在B-17上折腾出来的。无人机遥控系统?那都是当年DB-17玩剩下的把戏。有个飞行员说过挺在理:"咱们这代人是骑着铁马打天下,你们倒好,坐在空调房按按钮。"说这话时他正往QB-17的残骸上撒啤酒,说是德国人发明的葬礼习俗。
洛杉矶航空博物馆里,几个小孩围着架VB-17G叽叽喳喳。"妈妈,这大飞机怎么没有机枪呀?"讲解员笑着掀开酒柜暗格:"机枪在这儿藏着呢,当年将军们既要享受又要保命,跟现在老板们的防弹奔驰一个道理。"阳光透过舷窗照在真皮座椅上,那些弹痕累累的作战岁月,已经远得像上个世纪的事了。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