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影史第一位女特务,嫁大导演却晚景凄凉,最后的结局让人心碎到不敢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人还记得她在《无形的战线》里那双眼睛,明明是演女特务,却比正派还正气。姚向黎,这个名字在北影厂当年就是招牌,连茶馆里的老戏迷都能一口喊出来。但谁能想到,这位从银幕走到讲台的花旦,一辈子像是在拍一部苦情连续剧,而且还是那种编剧特别狠心、不留退路的版本。
她1925年生在沈阳,本来日子稳稳当当,可东北沦陷后,全家跑去新疆避难。少女时期,她高挑、甜美,还爱上台表演,《放下你的鞭子》里的“香姐”就是她第一次被观众记住的时候。有趣的是,有人误以为那是1940年的事,其实应该是1939——嗯,我也差点搞错了。之后话剧《古城的怒吼》《心防》,都让她成了校园明星。
等日本投降,她回到东北帮忙做解放工作,不久就被拉进刚成立不久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无形的战线》里饰演崔国芳,那可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女特务角色,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这段经历我本来想细写,但算了…反正重点大家都懂:爆红!
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新儿女英雄传》的杨小梅,让全国观众知道原来革命题材也可以这么好看。从此,“北影第一代花旦”的位置没人跟她抢。但舞台光鲜背后,她私生活已经开始掉链子——婚姻分居、三个孩子全靠自己带,那时候丈夫偶尔补贴点钱算仁义了。
1954年,她又跑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当学生时和于蓝、田华同班;毕业再回话剧舞台,《三人行》《大雷雨》都有她身影。不教课的时候还接拍《烈火中永生》。本以为生活慢慢好起来,却赶上时代的大风浪……1966年的事就不多说了,总之1970年丈夫离世,这一下天塌了一半,人彻底没依靠。听说有段时间,她甚至动过带着孩子一起走人的念头,不过后来打消,因为觉得孩子们无罪(这句很戳)。
就在最灰暗的时候,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赵明出现。他导过《铁道游击队》《三毛流浪记》,名气响亮,两人在接触中互相扶持,到1974年结婚。本以为这是第二春,可姚向黎上课依旧严肃得像审犯人,但学生们后来不少成名,比如蔡国庆、许亚军……这些名字现在随便提一个都是熟脸。不过,说来也怪,有网友调侃:“老师笑一次可能要提前预约。”哈哈哈,有点毒舌但挺真实。
家庭这边,大儿子本来品学兼优,却查出白血病,很快离开;二儿子发誓要替哥哥争气,可高考失利后精神状态崩掉,从此患病。这两次打击,让姚向黎几乎把全部希望押在小儿子身上,于是溺爱模式开启——不上班?没关系;缺钱?马上给!甚至为了给他补贴,又重返影视圈拍《残雪》等作品挣钱。有朋友劝:“你照顾不了他一辈子的。”可她总觉得,是自己早些年的事业耽误了孩子成长,所以该补偿…这个逻辑真的是典型母亲思维啊,说服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自己。
赵明1999年去世,小儿子的脾气更无法控制,要钱不给或者晚一点,就恶语相向。有一次我看到有人讨论,说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埋下悲剧种子,只不过没人敢拆穿。当时两个继子各自安顿好了生活,而自己的亲生小儿却一直混着日子,没有成家,也没有稳定工作,她内心纠结但嘴上没说什么(这种忍耐有时候真的会害人)。
到了2003年前后,78岁的姚向黎用退休金照顾两个需要关怀的儿子,还专门攒下一笔准备以后请人照料二儿子的费用。不巧,小儿知道这事,上门索要,被拒绝,还被告知用途。这一下彻底引爆他的怒火……水果刀划破的不只是生命,还有整个人间最后一点温度。据坊间聊天的人讲,他事后冷静下来选择自杀,不管真假,这个收尾太沉重,看的人直呼受不了???感觉比任何影视剧情节都狠毒,因为这是现实发生过的事情,没有NG,没有彩排,一次就结束所有章节。
有网友感慨:“如果人生是一场戏,那导演一定很偏心,把所有苦角安排给了姚老师。”也有人反驳:“至少两任丈夫真心待过,这是很多女人求而不得的幸福。”至于到底哪种看法更准…茶余饭后的八卦嘛,你信哪一种,就按哪一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