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活得比热搜还短,命比流星还急,风头一出还没闪亮,转身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往事”。
有时候你看历史,那些雄心勃勃的超级大佬,主角光环亮瞎眼,结果现实偏不按剧本走,就像你明明买了六个菜,结果只来了四盘,还都换了名字上了桌。
今天说的是台湾地区那四艘挺有故事的“基隆”级驱逐舰。
如果你熟悉点,它们祖上其实可了不得,一路“从波斯帝王变身美军少将”,现在算是台军的海上中流砥柱,大半辈子都在改名,根本就是个传奇NPC。
说来有点戏剧性,这几艘舰当年开工时居然是巡洋舰,等真正下水那一刻——直接“降级”成了驱逐舰,名头秀得一塌糊涂,堪比换马甲的网红大V。
他们的户口本上,波斯帝国、美国海军、台湾地区海军,每个都留着印记,有那么几次,连舷号都玩起了大富翁跳数字,硬是绕过1804,广东网友要是知道肯定会笑出声。
你要问它们命途多舛的缘由,其实全看那场“石油美元”年代下的大梦:伊朗当家人巴列维,放着好好当石油土豪不做,非得挥汗如雨,为造海军拼了命。
什么航母、万吨巡洋舰、成堆驱逐舰、护卫舰,直接对印度洋发起幻想级挑战。
你别说,他那会脑洞真的挺大,比国产网文还敢写,敢一口气签协议造六艘导弹巡洋舰,全都用波斯帝王起名,放现在,妥妥历史感和中二风并存。
偏偏天有不测的“产能之祸”。
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厂正忙着给自家建“斯普鲁恩斯”级一大家族,根本没空理伊朗这趟买卖,延误到1977年好不容易轮上,钱偏偏又不够用了,原计划六艘直接缩水到四艘。
这四艘还没造完,伊朗就出大事了。
巴列维高调转场,霍梅尼粉墨登场,革命风暴说来就来,没费什么力气,原先旱涝保收的军购合同顷刻成了烂尾楼,那边造船厂还等着结尾款,这边伊朗新主子根本不想埋单。
想想那画面,快造好的军舰停在船台上,大洋彼岸想要,造出来不敢给,新东家也不认前账,典型的鸡肋局面。
可美方也不是吃素的,卡特政府一挥手:“砸钱!别拆,给咱自家海军开小灶!”
于是这批本属于波斯的庞然大物,被一夜洗白,点赞上了美国名字,“基德级”驱逐舰诞生了。
这名字背后,都是二战美军太平洋阵亡的少将,直接让这些舰有了个很中二的绰号——“死灵少将级”,有点像美漫里的幽灵战舰,听着就带感。
本来这批舰身体素质挺强悍,吨位比同门“斯普鲁恩斯”级还胖一圈,将近万吨的大家伙,名头虽然是驱逐舰,其实骨子里比常见的巡洋舰还壮。
但运气这事儿,跟原生家庭不得不说有关。
美国本来也没打算长期养它,服役二十年,不到1999年就通通排队退役封存,基本等同于“毕业没几年直接就业困难户”。
就在它们以为要封尘做历史的背景板时,这世界又来了一波风浪——台海局势变紧,美国为了“支持”台湾地区顺手开了个大礼包:直接把这四艘“基德级”当成超级二手房卖给了岛内。
台军一开始高高兴兴地给舰艇自带“德字辈”名字,本以为很吉祥,结果很快又派上“本土化”大旗,干脆用岛内城市名重新来过,这折腾劲,不说不行,像极了某些人小题大做时装腔作势的那股劲儿。
别看这么几艘大驱到了手,岛内真以为立刻能制霸东海,现实却是刚挤进海军“第一梯队”,对岸的人民海军已经灯塔指路开好挂,比他们多的不是一星半点。
哪怕那一年水面舰队吨位刷了历史新高,台军的自信期没撑到一年。
人家解放军光是“052B”“052C”等一大串字母,已经如同名将列阵,054A还刚上线批量生产,从数据到实力,台军所谓“优势期”还没来得及攀顶峰,早被海浪拍回沙滩。
玩到后来更尴尬,美国临交付前还顺手把反舰导弹摘个干净,岛内不得不回头问美再买“鱼叉”。
明面上是给“基隆”级装新衣,私下谁还不知道“交个智商税”,为所谓独立研发的“雄风”系列挤牙膏。
说实话,这套人造得连小学生都能编出剧本,硬拉不出什么高潮。
什么先进装备嘛,说到底也就是三坐标雷达和一堆补丁,防空火力筛查还不如人家的信息化那一套灵活。
对潜能力说得上,也就是有点老底子,像SH-60B直升机和MK-46鱼雷这些,讲起来还真算上道,问题是配套不全,光有乾坤袋没法变活人,关键时刻还得靠天吃饭。
电子战系统倒听着唬人,“SLQ-32”“SLQ-25”这些代号,放下看扎实,真要遇到实战,还不知能唬住几波白内障。
更搞笑的是,通信再怎么“自主”吹得响亮,最后都得靠美国的卫星接通。
嘴上喊着要独立,骨子里还在等美爹点头,这种无奈,才是台军最大的心病。
说到底,从波斯神话到美军铁血,再到今日的台军块头担当,“基隆”级的遭遇就是现实版“当了主角演了反派最后变群演”。
它们最风光的时刻,即是刚到台湾那一会,随即就被现实按下暂停键,没得选。
等到时光熬到2020年代,这四艘舰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奔五”的老胳膊老腿,再加上技术升级全面落伍,让人直接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老诗。
再想靠它们抗压,怕是更难撑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岸军力差距越拉越大,“基隆”级就像舞台上的旧主角,被迫上场“亮个相”——可冲劲、技术、装备全成了老黄历。
现实是对岸连新型052D、055都轮番下水,台军这些“老古董”只能躲在后排数日子,看着仿佛永远吃不饱的敌方“出新卡包”。
岛内军费再多,也只能买来一阵心理安慰,真遇到了大风大浪,靠这几条“老船板”撑场子,真的是有点儿大无语事件。
而这故事最令人唏嘘的地方,也许就是创造它们的主人与最终接盘的使用者,始终都没真得偿所愿。
伊朗幻想的蓝海舰队只成想象,美军自用嫌累赘,到了台军手里成为“打鸡血”的象征,这种命运转盘的无力感,任谁看了都要感慨一句——历史的浪漫和现实的讽刺其实只差一张船票。
你看这些大舰曾经背负帝王梦想,现在却成了海面上“会游泳的历史课本”,偶尔出海露露脸,更多时候默默地守着那点残梦,连未来的结局都能猜到——无非是翻个身静悄悄地散场。
倒是有网友调侃得很对:“其实台湾这些船,就是古董收购市场上的高价老瓷片,看着响、买来唬人,真要煮饭还得靠新锅。”
正经点说,也许这四艘舰最后的归宿,是改造成军事博物馆,或者干脆按照惯例拖到港外作靶船,留给后浪们练练手,再见就是再见。
那终究只是剩下最后一道晚霞罢了,夕阳虽好,不敌黑夜来得快,英雄迟暮,是为常态。
话又说回来,军舰的涨落兴衰,说到底和所有技术产品一样——别用辉煌的过去骗自己,不肯更新换代,最后只会被时代甩下。
“基隆”级的故事,不就像我们身处变革洪流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抱着老本坐等天命,又或者主动进化,才决定你能不能继续踏浪而行?
那聊到这里,大家怎么看如今台军还靠“基隆”级撑门面的现状?
未来的台海海军格局,你觉得还会发生逆转奇迹吗?
欢迎畅所欲言,来评论区唠两句!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