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指头按在战斧按钮上?
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句“考虑提供‘战斧’导弹”,让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带着火药味:“谁设定目标? 美国人还是乌克兰人?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扎进俄乌冲突的神经末梢。 射程覆盖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不仅是武器,更是一张能重新洗牌的地缘政治牌桌。
“战斧”的射程,改写战场规则
当泽连斯基在纽约与特朗普闭门会晤时,他要求的“战斧”导弹各型号射程从1500公里到2400公里不等,数倍于乌军现有美制导弹的打击范围。这意味着,如果部署在乌克兰境内,俄罗斯腹地的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甚至莫斯科等核心城市都可能进入靶心圈。 军事专家分析,“战斧”的低空突防能力可规避传统防空系统,贴着地面百米高度飞行,对俄罗斯的防空网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追问直指要害:“如果导弹出现在乌克兰,谁按发射按钮? 谁输入坐标? ” 这种质疑背后,是俄罗斯对北约“间接参战”边界的试探。 俄外长拉夫罗夫曾警告,任何援乌武器都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但“战斧”带来的不仅是武器升级,更是指挥权模糊化的战略风险。
美国的算计:让欧洲买单的“一石三鸟”
万斯在电视采访中明确表态:美国不再无偿军援,而是要求欧洲国家出钱购买“战斧”提供给乌克兰。 这套“欧洲付款、美国交货”的模式,被媒体形容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特朗普政府借此实现三重目标:转嫁军援成本、控制欧洲防务主导权、持续消耗俄罗斯实力。
欧洲内部对此分歧剧烈。 波兰、波罗的海等国迫于安全依赖美国,只能跟进;而法德意等大国则抵触“把钱砸给美国军火商”。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近期刚驳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关于“派兵乌克兰”的提议,强调欧盟无权部署军队,如今又面临军购压力,欧洲自主防务的裂痕再次凸显。
俄罗斯的“熊式回应”:从核威慑到战场准备
克里姆林宫一边称“战斧”不会改变战场局势,一边紧急评估威胁等级。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此前警告,若事关俄罗斯存亡,使用核武器“别无选择”。 此次他再发声,强调俄罗斯“不需要战争”,但冲突演变为大规模杀伤性战争的风险始终存在。
俄方的两难在于:若“战斧”入乌,常规军力疲软的俄罗斯要么升级冲突至危险阈值,要么在谈判中让步。 梅德韦杰夫曾放话报复基辅决策中心,但面对可打击纵深的“战斧”,俄军的反制成本将急剧攀升。
泽连斯基的赌注:用远程导弹换谈判筹码
泽连斯基将“战斧”视为实现“今年持久和平”的杠杆。 他在与特朗普会晤后称,拥有此类武器可迫使俄罗斯“重新计算风险”。但这种赌博充满不确定性:拜登政府曾因风险过高拒绝提供“战斧”,而特朗普虽态度松动,却未承诺解除对俄境内目标的打击限制。
乌克兰面临的悖论是:既要靠远程武器施压俄罗斯,又需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战事失控。 3月时泽连斯基接受特朗普提议的无条件停火,如今却寻求突破红线,反映出乌方在“以战促和”路上的摇摆。
欧洲的困局:被迫埋单的“安全焦虑”
德国防长呼吁北约“更加欧洲化”以维系跨大西洋纽带,但美国主导的“战斧”交易让欧洲陷入两难:拒绝对乌克兰支持可能导致战场崩盘,顺从美国则强化对美依赖。 欧盟曾设1500亿欧元基金推进防务自主,刻意排除美英企业,如今却可能被迫采购美国导弹,暴露了欧洲战略自主的短板。
冯德莱恩提议的“欧盟多国部队”计划遭德国强硬驳回,可见欧洲在安全事务上远未统一。 当美国要求欧洲为“战斧”掏钱时,欧洲实际上在为自身的安全依赖付费。
按钮背后的暗战
谁最终掌握“战斧”的目标坐标,已成为比导弹本身更敏感的问题。 俄罗斯需要确认手指是否来自北约指挥官,美国则通过模糊操作保持“推责空间”,而乌克兰试图用射程换取谈判桌前的主动权。 这场围绕按钮的暗战,注定比导弹飞行的轨迹更复杂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