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手机里塞了好几十个APP,想叫个外卖、打个车,得先琢磨用哪个软件,然后在一堆按钮里翻来翻去找功能。等你终于点上外卖,饭菜都凉了一半。这种麻烦事,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解决了。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咱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其实一点都不“智能”。你想想看,明明是2025年了,AI都这么火了,为啥我们还得像十年前那样,自己去找APP、点菜单、填信息?手机不是应该懂你想干啥,直接帮你搞定吗?
这事儿还得从移动互联网说起。早些年大家疯狂做APP,你做个购物的,我做个打车的,他做个外卖的,结果现在手机里的APP多得要命。用户呢,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卖场,东西是够多了,可找起来真要命。开发者也不好受,辛辛苦苦做的服务,用户压根找不着,就这么沉在那儿吃灰。
就在2025 OPPO开发者大会上,咱们看到了点新东西。OPPO这次拿出来的方案,让人眼前一亮——他们想把这道“窄门”给推开。
手机里到底藏了多少“沉睡”的服务?
咱先说说现在的问题有多严重。你手机里装了多少个APP?五十个?一百个?可你真正常用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那些不常用的APP里,藏着多少好用的功能,你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
就拿订餐这事儿来说吧。下班路上你想点个外卖,得先解锁手机,找到外卖APP,点开之后还要选餐厅、选菜品、填地址。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少说也得三五分钟。要是再碰上网络卡顿、APP闪退啥的,那就更崩溃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时候你根本想不起来该用哪个APP。想订个酒店,是该用去哪儿、携程,还是美团?想买张电影票,是猫眼、淘票票,还是直接在影院的小程序买?这种选择困难症,谁用谁知道。
开发者那边也不轻松。他们花了大力气做出来的服务,用户却找不到、用不上。就算拼命推广、买流量,效果也不见得好。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户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层层跳转早就把人烦死了。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之后的尴尬局面——服务是够多了,可用户和服务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谁也够不着谁。
AI来了,手机会“读心术”了?
说到AI,你可能会想:这玩意儿不就是陪你聊聊天、画画图吗?错了,AI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它能听懂人话,能猜透你的心思。
过去二十来年,咱们跟手机的相处方式特别僵硬。你得告诉它“做什么、怎么做”,它才会照着做。点按钮、滑屏幕、输命令,说白了都是人在适应机器。可大模型出现之后,这事儿开始反过来了——机器要学会适应人。
你用自然语言说一句“我想打车回家”,手机就能明白你的意思,自动帮你叫车、定位、下单,甚至还能语音播报车辆进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你甚至不用盯着屏幕。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嘛。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模型是挺厉害,可怎么把它用到服务分发上?怎么让手机真正读懂你的需求,又不侵犯你的隐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难题。
OPPO这次给出的答案,说起来其实挺简单——让服务无处不在,让手机主动帮你想。
他们搭了一个“全场景入口矩阵”,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把服务的入口铺得到处都是。负一屏、桌面、锁屏、搜索框、小布助手,哪哪都能找到你需要的服务。而且这些入口不是摆设,它们会根据你的情况,主动把服务推到你眼前。
比如说你走出公司大楼,手机知道你该下班了,负一屏上就弹出“打车回家”的卡片,点一下就能叫车。你到了某个收藏过的景点附近,桌面会自动提醒你打卡。你买的餐厅套餐快过期了,锁屏界面会适时提个醒。这种感觉,就像身边多了个贴心的小助手。
关键是,这一切都建立在你知情、允许的基础上。你不想被打扰,可以随时关掉提醒;你不想分享位置,可以拒绝授权。手机变聪明了,但主动权还在你手里,这点特别重要。
开发者不用再“撒网捕鱼”了
对用户来说,这些改变意味着更方便、更省心。可对开发者而言,意义更大——他们终于不用到处适配、到处推广了。
以前做个APP,你得考虑适配各种入口,每个入口的交互逻辑、UI规范、技术框架都不一样。适配一个入口,就相当于多了一个要单独维护的“客户端”。这工作量,想想都头大。
OPPO这次拿出了三个实打实的东西来帮开发者减负。
第一个是统一的“意图标准”。说白了,就是定了一套规矩,只要你按这套规矩来,服务就能在所有入口分发。不用再一个个去适配,省了大量功夫。目前这套标准已经覆盖了4大领域、200多个场景,基本上常见的服务都能涵盖。
第二个是一站式开发平台。OPPO把快应用当成了智慧服务的“主力军”。为啥选快应用?因为它比网页功能强,比原生APP开发成本低,正好卡在一个甜蜜点上。OPPO给开发者提供了现成的模板、组件,还有真机调试功能,据说能把上架效率提升50%。这对中小开发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第三个是安全隐私保障。这年头大家对数据安全都敏感,OPOO也知道这事儿马虎不得。他们定了三条铁规矩:端侧敏感数据不出端、不上云;云侧数据不追踪、不存储、不拿去训练算法;所有数据获取都得经用户授权,而且用户随时能关掉、能删除。这样一来,开发者接入没顾虑,用户用起来也放心。
更妙的是,OPPO还跟支付宝搞了个大动作。他们基于A2A协议,首发了多智能体互联协同方案,取了个名字叫AHA。以后小布AI能直接接入支付宝的出行、医疗、政务等服务。你想想,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服务不再被困在一个个APP里,而是能在系统层面自由流动、互相调用。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啊。
从“你找服务”到“服务找你”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咱们回到最本质的问题: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服务分发的逻辑彻底变了。以前是“人找服务”,现在变成了“服务找人”。
过去你想干点啥,得先想到用哪个APP,然后去找、去点、去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摩擦和损耗。很多时候你刚有个念头,折腾一番之后就不想干了。这种体验,怎么可能好呢?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能根据你的位置、时间、习惯,主动判断你可能需要什么服务,然后把它推到你面前。你需要的,就是一句话、一次点击,甚至什么都不用做。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机器懂你,服务围着你转,而不是你围着服务转。
这种转变,不光改变了用户体验,也改变了整个商业逻辑。以前的互联网公司,拼命争夺用户时间,恨不得把人黏在APP里不放。可到了AI时代,游戏规则变了——不是谁占用的时间长谁就赢,而是谁能在用户需要的那一刻精准出现,谁就是赢家。
就像真格基金的戴雨森说的那样: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成为智能体决策链上的必要节点。说人话就是,你得让AI觉得,在某个场景下,你的服务是最合适的、最不可替代的。这比拼流量、拼营销,难多了,也高级多了。
窄门越来越宽了
回过头看,OPPO这次搞的事情,本质上是在重新定义“人与服务”的关系。
对用户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方便。不用再在一堆APP里翻来翻去,不用再记那么多操作流程。手机变得更懂你、更主动、更贴心,用起来也更舒服。而且隐私安全有保障,不用担心数据被滥用。
对开发者来说,好处更明显。适配成本大幅降低,推广效率大幅提高,服务能更精准地触达用户。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服务分发模式下,只要你的服务够好、够贴合场景,就不愁没人用。这比过去那种“撒钱买流量”的玩法,健康多了。
说白了,曾经困住用户和开发者的那道“窄门”,正在慢慢变宽。这不是哪家公司单打独斗能做到的,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OPPO这次迈出的这一步,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当然,这条路还长着呢。AI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服务分发的模式肯定还会继续演进。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未来的手机,一定会越来越“懂你”,而我们跟服务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轻松。
你觉得呢?你希望手机能主动帮你做哪些事?或者说,你最烦手机的哪些“不智能”的地方?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就有开发者看到,把你的想法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