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乘客获利司机受损?网约车“统一价”背后,谁在透支司机未来

前言

前段时间,广州的一位网约车司机在社交媒体上传了一段录像:深夜两点左右,他接了一单“一价到底”的订单,行驶了20公里左右,赚了不到40块钱。

堵了半个小时的车,他无奈地对着镜头笑着算账:“油车每公里花六毛,这单下来也就赚不到二十块,还不如在路边摆摊呢。”

那段视频一下冲上了热搜榜,评论区炸开锅——有人指责平台压榨司机,有人抱怨打车难搞,更多人好奇问:怎么乘客能省钱,司机反倒吃亏了?

原本“一口价”是为了让消费者更方便而推出的创新举措,结果没想到反而成了行业内部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这里面不仅关乎收费方式的争执,更是激烈市场竞争中,司机权益怎么保障的最终考验。

“一口价”的轮回:从纽约到广州,价格透明与司机困境

其实,出租车的收费方法一直在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样子。早在1907年,纽约的商人哈里因为遇到被宰客般的高价打车费,气不过,便创立了第一家装有计价器的出租车公司,靠“里程透明”哪能打破当时盛行的“一口价”协议,开始了收费方式的新纪元。

经过百年,网约车平台又用技术重新演绎了这个历史:一开始借鉴出租车按里程收费的模式,后来又逐渐回到“一口价”,这也成了价格战的利器。不过,这种回归可不是巧合。

到2024年9月,有个平台的数据显示,选择“一口价”的订单已经超过60%,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方式对比直观,优势挺明显。但问题在于,现在的“一口价”经常和“超低价”挂在一起,造成一些困扰。

像杭州的王师傅就提到,平台最近搞的“晚高峰全城7折”活动挺火的,10公里的订单价格能低到25元,可扣掉油费和抽成之后,小时收入才15元,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线。

聚合平台加剧价格战,司机成了“买单者”

“一口价”引起争议的核心其实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隐藏在低价竞争环境里的问题。到了2024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报告指出,像一些聚合平台利用“按价格排序”这个功能,逼迫中小型网约车公司不断调低价格,争夺订单。

比方说吧,某聚合平台在深圳试点“价格优先推荐”这个方式后,司机退车的比例增加了12%,还有一些司机干脆转行做了外卖。

更重要的是,定价权和成本压力并不是同一回事——平台会压低价格吸引顾客,可车辆损耗、时间成本几乎全部由司机自己来扛。

到了2025年8月,佛山的一位司机因为接不断的一口价订单,结果月收入掉到4000元以下,向平台反映情况后,得到的回应也就只是“优化路线建议”。这样的事情,充分暴露出在规则制定上,司机的发言权真是被忽视了。

监管探索:最低小时收入能否破局?

不过,幸好在如何协调顾客追求便宜和司机权益这块,政策层面早就试过招了。比如2024年底出来的《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指导意见》,里面明确说平台得保证司机“合理的劳动报酬”。不过,里面并没有硬性规定最低价格标准。

到2025年9月,上海就抢先开展了“网约车司机小时收入保障计划”的试点,规定平台得保障司机每小时净赚不低于30元(扣掉各种花费后),要是不够的话,平台得补上差价。

试点一个月后,李师傅说:“现在接‘一口价’的订单我心里有底了,至少不会白跑。”不过,平台方面担心成本增加,一位平台高管私下透露:“要是全国推广,可能会有一些中小平台被迫退出市场。”

消费者的两难:便宜与良心如何兼得?

消费者偏爱“一口价”主要是看得准,小张是北京的白领,她说:“我每天要通勤三十公里,以前高峰期按计价算来,能差出二十块钱,现在一口价定在三十五块,也好算得清楚。”不过,了解司机收入后,她的想法变了:“要是便宜意味着司机得过度辛苦,我宁愿多掏点。”

这种矛盾心态挺普遍的,有个机构在2025年9月做的调研显示,73%的消费者还是希望保持“一口价”,但同时有68%的人也愿意为司机合理的收入接受稍微涨一点价。这说明,市场可不一定非得陷入“低价恶性循环”那样,而是需要一个更透明、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

结语

“一口价”毕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结果,本不该成为司机权益被牺牲的借口。从纽约的计价器变革到如今的网约车纷争,历史都告诉我们:想要行业长久稳定发展,必须让劳动者也能共享成长的成果。

要实现网约车行业的长远发展,监管部门、平台公司以及消费者三方得一起来推动规则的不断改良。价格嘛,可以比拼,但底线必须把住,否则就失去了公平的基础。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行业稳步前行,既追求效率,又能保证公平,让网约车真正迈进一个双赢的新时代。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