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某智库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用兵棋演练的方法,估算了台海可能出现对抗时,美军的军事储备会被耗掉多快。这一分析揭示了美国在激烈作战情况下,储备实力的有限性,也引起了关于印太地区力量平衡的热议。
虽然这个报告带有一些立场,但也体现出了外部势力干涉两岸事务时遇到的实际难题,提醒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防御实力,来保障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个报告是根据2023年初公布的模拟分析得出的,涵盖了24种不同情境的推演。里面指出,如果美国大举介入台海局势,待用的远程精确导弹数量很可能会迅速告罄。
数据显示,在大约三周的时间里,美军或许会发射超5000枚此类武器,其中联合空对地导弹大约4000枚,主要用来压制陆基设施;远程反舰导弹有450枚,重点打击海上目标;鱼叉导弹则有400枚,作为反舰的补充;战斧导弹也是400枚,用于陆地攻击。
这些导弹的安排反映出美方在空中和海上同时出击的战术思路,不过也暴露出消耗速度远比预想要快的事实。
远程反舰导弹在模拟中最容易消耗殆尽,通常在头一周就差不多见底。这种武器射程远、精准度高,适合远距离锁定舰艇,避免直接对抗,但制造起来挺复杂,要靠像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专门承包商,补充时间也得两年多,挺费事的。
稍微来说,联合空对地导弹的占比最大,主要是因为它的多用途性质,可以打机场、指挥所什么的,不过整体储备还是撑不起长时间的对抗。研究机构分析,美国的国防体系还处在和平时期运转,供应链反应慢了点,压根不够应付战时的需求。
看中美海军实力,咱们先说美国,整体吨位大概在740万吨左右,基地遍布全球,部署得十分广泛,可这也意味着它的战力分散,没法全都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而中国海军,吨位虽只有289万吨,但这几年增长特别快,每年新增舰艇数量稳定,舰艇类型也在逐步丰富,从护卫舰到驱逐舰,再到航母,一点点搞出个完整的体系。
在空军方面,中国的战斗机升级得挺快的,隐身能力和射程都在逐步提高,主要还是为了保护本土安全。美军的导弹,比如战斧,从最初的几版到现在的Block V,射程也从1600公里涨到了1900公里,靠软件优化来降低价格,但这种升级速度也受到预算和工业能力的限制,没办法太快。
中国导弹的研发拼的就是速度和品质的结合,比如东风系列的高超音速型号,速度能冲到5马赫以上,根本不好拦。这种区别一方面是工业基础的原因,中国有完整的供应链,几乎啥都能自给自足,从原材料到组装都能迅速调动;另一方面,美国就不一样,稀土等关键材料还得靠进口,一旦国际局势不稳,就容易受到影响。
这份智库报告结合了俄乌冲突的经验,强调要想坚持持久战,工业产能得多下功夫。俄乌打到后来,弹药用得比预想的还快,美国的援助也暴露出它的生产能力不够强,直接影响了在印太地区的布局。
这份报告估算,台海出事大概在2030年前会发,USA需要加强阻止和惩罚的措施,前者主要让任何行动都难以成功,后者则通过增加代价来起威慑作用。不过,这些措施得要有充足的库存做支撑,否则就难以坚持得住。
在模拟中,美军想象他们会从关岛基地派出轰炸机,带着导弹去袭击沿海地区的目标,然而在路上容易遇到电子干扰,耗费也会比预期多些。中国这边地理条件很占优势,补给线短,舰队调配也灵活多变,能更好地应对和反制。
虽然美方扩产的动作显得挺有意思,但实际上也曝光了它们背后军工企业的利益钓饵。这些承包商为了利润,增加预算主要让那些大企业得益,真正改善效率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中国工业体系更灵活,生产速度比美国快五到六倍,完全可以应对防御上的需求。报告也承认,一旦介入台海,美方会付出巨大人员伤亡,全球经济也会受到冲击,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风险。中国坚持防御为主,强调通过对话推动两岸统一,不过实力的增强也大大增加了外部干预的难度。
虽然智库的看法听起来挺熟悉,但也给出了一个角度,那就是终究打仗还是要靠工业底蕴。从前中国军工起步晚,不过近年来发展得挺快,导弹从亚音速飞到高超音速,这也反映出了技术自主的能力。
美方哈poon导弹从Block I到Block II,不仅增加了GPS制导,可要知道,这导引系统容易受到干扰。反观中国的鹰击系列,已经升级到超音速阶段,射程超过1000公里,专门应对近海作战场景。只不过,模拟中没考虑到中国的反卫星技术,一旦破坏导航系统,美制导弹的精度就会大大下降。
2025年新出的一份报告比如“Lights Out?”就把封锁场景说得挺具体的,中国动用数万枚短程导弹打基础设施,把美方在持久作战中的短板给暴露出来。另一份名为“Next Offset”的报告则强调得更直白,得多搞点便宜远程导弹,现在的存货根本扛不住中国舰队的压力。美方也在推廉价导弹研发,试图把每枚的价格从几百万美元降低点,但测试周期长,想快速搞出来可不太现实。
中国海军的驱逐舰,从054A到055型,排水量一路飙升,从4000吨涨到13000吨,火力也跟着翻了个倍。空军方面,运-20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提供更远距离的投送支援。
尽管美军C-17经验丰富,但明显显出老化的迹象。中国的PL-15导弹射程已经达到200公里,比AIM-120更远。这些提升都得益于专注于本土技术,成本把控得不错。而美军则是全球范围内推销,资源分散,没有集中在某一块。
这份报告的出发点是为了推动美国预算的提升,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倒是提醒我们外部势力虽然野心勃勃,但真正的实力还没达到预期。咱们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军力的加强主要是为了保障区域稳定。虽然报告的视角偏向美方,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近海作战方面的优势无人能敌,胜算也要大得多。
这种警示让美国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策略,但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力,促使我们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台海局势的稳定,离不开两岸共同努力,和平统一始终是主要走向。虽然外部的报告层出不穷,但事实已清楚显示,中国的实力与日俱增,完全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家园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