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口风降调仍摇摆,欧洲与加拿大排队访华,谁在为关税与供应链找出口
布鲁塞尔的欧委会媒体室里,一句熟悉的英语又被记下:“We need to de-risk, not decouple.”这是冯德莱恩在对华经济政策的关键词。欧洲企业把它读成“留住中国市场,同时修补对美关系”,而华盛顿的新口风——把加征关税的阀门拧得松一点——仍未形成可执行的路径。
法国先行试水。7月的中法高级别经财对话在北京举行,联合纪要把“扩大市场准入、稳定产业链”写进段首。法国财长勒梅尔在记者会上说:“我们追求的是互惠与公平竞争。”这句外交辞令背后有更硬的盘算:中国对欧盟电动车补贴调查引发的法国产业焦虑,已与商务部对欧品牌白兰地的反倾销立案相互牵动;巴黎需要把经贸舱门重新打开,否则国内就业和出口的压力会转化为政治风险。
我的巴黎同事在新桥区的一个工商界午餐会上听到更直白的表述:“不与中国做生意,就没有法国制造的明天。”这不是夸张。中国是法国航空、奢侈品、农产品的重要增长市场,而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已进入过渡期(2023年10月起申报,2026年起缴费),法企在钢铝、水泥等链条上需要与中国供应商同步减排;若双边技术认证与数据对接卡壳,成本会在欧洲端迅速抬升。
北欧的重新定位更耐人寻味。瑞典完成加入北约后,安全与产业政策两条线分行。斯德哥尔摩的对华议程围绕电池材料、林业制品与绿色转型技术展开。欧盟的“去风险”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对关键依赖进行评估,但瑞典企业在动力电池、稀土精炼与风电零部件上,与中国保持订单与研发合作——这是一种经济理性:供应链的冗余需要多源,而不是断链。
加拿大寻求“止损回路”。2019—2020年的油菜籽(Canola)贸易风波曾对草原省份造成连锁冲击,迄今仍被加拿大农场圈反复提及。渥太华的对华产业政策审查,依据《加拿大投资法》(Investment Canada Act)第25.3条进行国家安全评估,但在农业、清洁能源设备与矿产加工上,省级政府和企业把对华市场看作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关税连动效应加剧了这一诉求:华盛顿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在2024年将中国电动车关税提高到100%,北美供应链的价格传导让加方制造业雪上加霜。
华盛顿的态度改变并非源自“善意突然上升”,而是约束条件变了。美元流动性收紧、两院对长期财政补贴的耐心下降,使“关税+补贴”的产业政策在预算审查与司法挑战中频频碰壁。更关键的是,企业用脚投票:跨国制造商在东盟与中国的双基地布局加速,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只政治篮子里。
北京的应对方式强调“案对案”。从出口管制名录到反倾销调查,案例均以产业链节点划分,避免全面、无差别的对抗。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用了一句标准表述:“我们欢迎各方来华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切深入沟通。”这不是套话的复读,而是提示:具体问题在具体沟通中解决,配套安排由部际协同推进。
多极化的加速并不意味着联盟终结,而是议题分化。安全事务仍向北约与美方集结,经济议程则在欧盟—中国、加中、韩中等双边渠道寻求“可管理的互依”。国际组织层面,WTO改革迟缓,成员方转而在双边或小多边框架里修补规则空白;例如原产地累积、技术标准互认、数据跨境合规等,都需通过试点安排逐步固化。
对企业而言,坐标更清晰:一端是白宫的出口管制与投资审查(EAR 744条款、EO对境外投资的审慎框架仍在扩展),一端是中国的营商环境与庞大内需。决策不再是“选边站”,而是“风险预算分配”。这也是冯德莱恩那句话的现实含义:降低对单一政治风险的暴露度,而不是撤离中国。
战略层面的悬念还在增长。美国是否会把“关税杠杆”与供应链安全挂钩,形成更精细的豁免清单?欧盟的CBAM在全面缴费前能否与中国建立低碳产品认证的互认试点?加方会不会以农业与清洁技术为先行领域,设立双边“争端冷静期”机制,避免政治事件瞬间冲击贸易?
留一道开放的讨论:你所在国家或行业,如何在“安全承诺—市场准入—减排合规”的三角中分配资源?欢迎用当地案例与数据分享,你的第一手观察往往决定下一步的政策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