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块钱的股票,你敢买吗?
一家公司净利润从10亿暴跌到不足8000万。
股价从18元一路跌到4块,三年多时间市值蒸发超过70%。
就是这样一个业绩烂透、被市场抛弃的公司。
却在2025年二季度同时被两位“大佬”看中:著名牛散张素芬和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
张素芬一口气买了490万股。
摩根士丹利买了335万股。
两人直接冲进了前十大股东名单。
要知道,张素芬是A股市场有名的“低价股猎手”。
她专门找那些没人要的便宜货。
而且特别偏爱有国资背景的公司。
她目前持有的22只股票里,有14只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国资委或者地方政府。
这次她看上的电子烟概念股,据说也有国企背景。
摩根士丹利更是来头不小。
这家国际投行在A股市场买了280多家公司的股票。
总持仓金额超过66亿元。
他们同时看上一只4块钱的股票,这事确实不寻常。
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它的老本行是给香烟做包装盒。
全国50多家烟厂都是它的客户。
烟标销量在全国排第一。
最近几年,公司开始转型做电子烟。
主要做雾化电子烟的代工生产。
也在研发加热不燃烧卷烟产品。
听起来业务挺有前景的,为什么业绩会这么差?
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老业务出了问题。
烟草行业反腐风暴改变了原来的合作模式。
公司之前靠关系拿订单的方式行不通了。
现在烟标采购都要公开招标。
招标就招标吧,还拼命压价。
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再加上丢了一些大客户。
传统业务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新业务也不顺利。
国内电子烟政策一直在变。
合规调整让收入大幅缩水。
想去海外市场发展,又没达到预期效果。
屋漏偏逢连夜雨。
消费市场复苏也没想象中那么好。
公司做的酒盒、电子产品包装盒订单也减少了。
结果就是业绩一路下滑。
2021年还能赚10个亿。
到2024年连8000万都赚不到了。
难怪股价从18元跌到4元。
这波牛市上证指数都涨到3800点了。
这只股票却跌得像是大盘还在1000点的时候。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这家公司惨不忍睹的时候。
海外电子烟市场却火得不行。
港股上市的思摩尔国际今年股价已经翻倍。
中烟香港的股价也在异动。
英美烟草今年上半年新型烟草卖了16.5亿英镑。
利润还增长了6.8%。
他们新推出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在日本试卖效果很好。
已经抢到1.5%的市场份额。
9月份就要在全日本推广了。
美国FDA正在严厉打击非法电子烟。
市场上85%的电子烟都是非法的。
这对合规生产企业反而是个好消息。
欧洲也在限制一次性电子烟。
这些政策都在推动市场向大品牌集中。
海外市场这么热闹。
A股的电子烟公司却这么惨。
难怪张素芬和摩根士丹利会注意到这个机会。
张素芬买股票很有特点。
她专挑便宜货,越便宜越好。
然后分散买很多只,最多的时候同时持有20多只股票。
买了之后就耐心等着。
等政策变化,等行业反转,等资产重组。
她的投资组合里,大部分股票都有国资背景。
这可能是她控制风险的一种方式。
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不太容易财务造假。
也更容易享受到政策红利。
摩根士丹利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样。
作为国际投行,他们更看好全球新型烟草的发展趋势。
菲莫国际和英美烟草都说过。
未来要有一半收入来自新型烟草。
这么大的市场,必然需要供应链支持。
如果这家公司能拿到国际大厂的订单。
业绩很可能就会反转。
不过这些都是猜测。
投资这种股票风险很大。
公司业绩还在下滑。
今年一季度收入又少了20%。
净利润直接腰斩,少了52%。
国内政策也不明朗。
加热不燃烧产品在国内还没放开。
海外市场能不能做起来也是未知数。
思摩尔国际已经占了很大市场份额。
新公司要抢订单并不容易。
重组预期也不一定靠谱。
说不定等着等着就落空了。
张素芬敢买是因为她分散投资。
买20只股票,只要有几只能赚钱就行。
普通投资者如果只买这一只。
风险就太集中了。
4块钱的股票确实便宜。
但便宜不代表不会继续跌。
业绩这么差,万一变成ST股票就更麻烦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