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刷到美国要重返月球的新闻,我脑子里都不是什么星辰大海,反而是我楼下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老面馆。
老师傅手艺绝了,一碗阳春面都能让你吃出龙肉味儿。
后来老师傅退休,儿子接手,家伙什儿全换成新的,菜单也贴上了二维码,可那味道,嘿,就是不对了。
现在美国这情况,跟那碗走了味儿的阳-春面,简直一毛一样。
咱们总有个错觉,觉得人家几十年前就办成过的事,现在再来一遍,不就跟复制粘贴一样简单?
毕竟阿波罗计划的光环还在呢,那可是人类史上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可咱都忘了,那光环背后,是40万个拧螺丝、画图纸、搞计算的活生生的人,是两万多家能从牙签造到火箭的大大小小的企业。
那是一整个时代的精气神,是一头工业巨兽在咆哮。
那会儿的美国,你说要个月亮,他真能给你摘下来。
一晃53年,沧海桑田。
当年那批把阿姆斯特朗送上天的功臣,如今就算健在,也都是公园里遛弯的老大爷了。
你指望他们再披挂上阵?
别闹了。
更要命的,不是人老了,而是那股子劲儿没了,那头工业巨兽,被华尔街和硅谷的金融游戏喂成了虚胖的“网红”。
GDP数字是好看了,可制造业的肌肉,早就萎缩得不成样子。
这就是“工业空心化”最要命的地方。
它不是说你造不出火箭了,而是你发现,造火箭需要的一万个零件,有三千个你得求爷爷告奶奶,还有两千个全美国就那么一家作坊能产,爱要不要。
新的SLS火箭,那个被戏称为“鸽王”的大家伙,为什么发射一次比一次难产?
就是这个理儿。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是一整个工业生态的系统性崩溃。
就像那老师傅的面,汤还是那个汤,面还是那个面,但熬汤的火候,揉面的手劲儿,那都是几十年养出来的“体感”,是写不进SOP(标准作业程序)里的灵魂。
这灵魂,断了代,就真没了。
这事儿最好笑的地方在于,咱们这边呢,还在吭哧吭哧地“摸着石头过河”,从“嫦娥”奔月到“天宫”常驻,一步一个脚印,硬是在一片空白里趟出条路来。
结果一抬头,发现当年那个领跑的学霸,居然在抄自己五十年前的作业,还抄得磕磕巴巴。
这种反差感,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2030年,咱们的航天员真的在月球上吃着火锅唱着歌了,而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还在发射台上跟漏气、短路、预算超支这些破事儿纠缠不清,那全世界会怎么想?
这就不再是谁先谁后的面子问题了。
这会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抽在美国科技神话的脸上。
一直以来,山姆大叔卖给全世界的,不光是芯片和可乐,更是一种“我能,你不行”的强大自信。
当这层金光闪闪的滤镜被现实撕开一道口子,当大家发现那个无所不能的“灯塔”,也会有提不动刀的一天,那建立在这份信仰之上的美元霸权、话说语霸权,还能那么稳当吗?
对一个玩金融的国家来说,信心这玩意儿,比航母还管用。
一旦全世界的投资人开始嘀咕:“美国这技术,是不是有点外强中干了?”
那后果,可比一次发射失败严重多了。
所以啊,美国重返月球最大的悬念,压根儿就不是2025年还是2028年成功,而是它到底还能不能成功。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藏在我楼下那家面馆的招牌后面——老师傅的手艺,是真的会失传的。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