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刚结束长征的毛主席面容,斯诺所摄,面容憔悴,瘦得难辨

美国记者在1936年到陕北采风,拍下了这张难得一见的历史照片。那时候,毛主席刚刚带领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长征结束的时候,也不是什么“欢天喜地”的场面,胜利归来其实远比想象中低调。这一切,从这张照片也能看得出来,1935年10月,毛泽东就到了陕北。

直到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才正式启程前往陕北,到了7月,他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个时候距离主席到达陕北,已经过了大半年。

不过,就这大半年时间里,毛主席的身体一直没好转,脸色憔悴得厉害,瘦得几乎脱相,穿的衣服也是脏兮兮的……

这其实就反映出两个事:一是长征挺难的,二是陕北的日子,也不好过!

斯诺眼中的毛主席

作为我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毛主席毫无疑问成了埃德加斯诺在到达陕北后,最重视采访的对象。

其实,毛主席也成了所有西方记者抵达延安后,最渴望见到的人。

史沫特莱也曾提到过,每一位我党的核心领导都能与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相媲美,但没有人能与毛主席相提并论。

在斯诺的第一感觉里,毛主席看上去是个“特别精明的知识分子”,当时他很瘦,但个子比大部分中国人都要高一些,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嘴唇厚而宽广,前额挺拔,巴掌大的黑痣点在下巴上,黑发浓密又长。

史沫特莱第一次遇见毛主席时,就被他的伟岸身姿和威严气场深深震撼,她把毛主席比作一个“审美大师”,还特别强调他没有朱德那样谦逊有风度,但他非常洒脱,个性坚韧,睥睨一切,果断果敢。

斯诺算是第一个去采访毛主席的西方新闻工作者,当时关于毛主席的传闻在西方可是传得神乎其神,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毕竟南京国民政府多次宣称毛主席的消息,但没过多久,他又会出现在报纸的新闻版面上,他经历了多次险境却安然无恙,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悬赏金额,甚至被敌人俘虏过一次,结果还成功逃脱(这是真的事儿)。

在西方,有些人说他是个真正的精英,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个无知的农民,还有人说现在活跃的其实是他的替身……

就在这些各种猜测不断的声音中,埃德加斯诺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斯诺聊起了自己四十三年的经历,谈到了家世背景、所受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是怎么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他还讲了一下自己早年被安排的那场第一段婚姻。

不过,和大部分我党干部类似,毛主席也只是从组织和集体的角度谈论革命,少有提及自己在当前革命中具体扮演的角色。

好多时候,他甚至都否认自己在这方面的作用,把成绩都归功于集体的付出,这点让斯诺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毛主席也会借助斯诺的报道,了解欧洲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动态,比如英国工党的一些情况、美国的新政策,以及罗斯福在国际上的外交策略。

斯诺眼里,毛主席可不是死板的教条派,他很灵活,随时愿意学新东西、做调整,否则中国革命的许多事儿肯定会走样。

斯诺心里承认毛主席是位精英,可他敏锐地察觉到,毛主席骨子里还是那个质朴善良的中国农民。

他挺有幽默感,不怕聊自己和我们党的不足之处,每次提起这些问题时还能笑得挺开心的,这就是他的朴实,而他的善良也特别令人感动。

遵义会议一结束,毛主席就掌握了党的实际领导权,可博古和李德那边的日子就不太顺心了,许多战士对他们早就有意见,甚至有点想让他们受到惩罚。

可是毛主席还是选择了对他们好,这也展现出他那份仁慈的心肠,正是因为这份善良,让他更具吸引力。

不过毛主席也有人情味,提到革命中牺牲的同志,或者回想起湖南饥荒时那些为人民流血牺牲的战士和群众,他的眼眶总会泛起湿润的泪光。

战士们没有鞋子穿,他也不愿意穿鞋;战士们住在茅草屋里,他也选择住茅草屋;战士们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他也一样自己动手打补丁。

斯诺对毛主席评价很高,说他是“窑洞里的预言家”,这位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伟人。

走向世界

在陕北那段日子里,毛主席几乎每天都和斯诺碰面,两次见面的频率挺高,斯诺差不多全都掌握了我党的革命历程。

1936年10月下旬,斯诺在陕北呆了四个月,带着十几本日记、笔记和30个胶卷回到了北平。

他下定决心把自己在陕北看到的一切都呈现给世界,靠着夫人海伦的帮衬,很快就让关于陕北和各苏区的消息登上了上海一些由西方人主办的英文报纸。

这事在中国的西方人圈子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又传到了中国的文化圈子里,让南京的当局觉得又震惊又恼火。

没过多久,相关报道就登上了欧美的《每日先驱报》和《太阳报》,毛主席和我党的故事,算是第一次以这样强烈的方式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1937年3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在北平悄悄出版,最早印的5000册一眨眼就销售一空。这本书正是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全面抗战还没全面爆发的特殊时期出来的。

那会儿中国的局势可算是挺乱的,虽然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提上日程,但国民党还没有马上停火对我党,斯诺的作品无疑让大家对我党的了解多了一层深刻的认识。

这本《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实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前身,时间上比英文版的《红星照耀中国》提前了六个月出版,比《西行漫记》早了十个月。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出版,次年,《西行漫记》在国内面世,这本书一出手,立马就在世界掀起了巨大的震动。

斯诺用一整章详细讲述了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经过福建、江西,再到两广、湖南,最终到达贵州,期间佯攻云南府,巧妙袭击皎平渡,进入四川,攻占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攀爬雪山越过草地,经过甘肃,最终在陕北与主力会师的整个过程。

对于西方的群众来说,不管他们的观点如何,对革命怎么看待,都不得不承认,长征无可争议地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一场军事辉煌之一。

1937年,斯诺的夫人又一次踏上了去陕北的采访旅程。到11月时,海伦返回了北平,然后又去了上海,那时候北平和上海都已经沦陷在日军手中了。

在日占时期的上海,海伦写成了《红色中国内幕》,1939年在纽约出版,弥补了《红星照耀中国》里没有涉及的部分。

斯诺夫妇的两部书相互补充,也成了早期西方了解中国红军长征最权威的两本文献……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