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志愿军第20军89师政委、开国少将王直晚年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题为《不要忽略了被取消番号部队的战绩》,讲述了89师在长津湖战役时期的一些故事。
长津湖战役后,志愿军第20兵团取消了三个师的番号,即88师、89师以及94师。
图|余光茂
很多人认为,89师在战后被撤销番号是比较冤枉的,因为相比于88师、94师、89师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不光是战损少,就连全军非战斗减员(冻伤)也很少,甚至于在后来撤销番号以后,89师撤编补充其他部队老兵骨干是最多的。
毛主席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同志司往来电报不难看出,他形容长津湖战役为“一个战略的胜利、三个战术的胜利”。
这其中“三个战术的胜利”是形容长津湖战役期间,志愿军20兵团打三次战斗,分别是下碣隅里地区将陆战第一团及其他数部增援队基本歼灭; 新兴里地区将美七师一个团消灭;社仓里地区将美三师七团二营大部歼灭。
打下碣隅里的是20军58师,新兴里歼灭美七师一个团的是27军80师,而社仓里战斗是20军89师打的。
可由于被取消了番号的缘故,89师的战绩长期不被提及,九十年代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20军战斗序列里面甚至没有被列入89师的番号(后来被列入)。
1
根据资料记载,1950年,89师从上海浦东出发去朝鲜,在出发之前还是一支“不成军”的部队。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命令全军统一番号,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下辖第88、第89、第90师,隶属三野第九兵团
华野十二纵追溯前身,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成立,最初番号为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
华中野战军主力后来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主力汇合成立华东野战军,十纵那时仍被留在苏北,坚持敌后斗争。后改番号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十二纵从成立开始虽然也打过不少仗,但基本上都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没怎么啃过硬骨头,在战斗力上比起主力来自然是相形见绌。
1950年1月,30军番号撤销,3军部改编为华东海军部。下辖三个师分别给了20军、26军、27军。
在原来的整编计划中,89师原本也是要被拆开的,其中89师师部被改编为空降兵旅部,下辖的三个团泽分别归20军的三个师,当时师长余光茂、政委王直因为体检不合格,所以被免去职务,等待另行分配工作。
不过,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朝鲜战争爆发了,第九兵团被选为二线部队,随时开赴入朝,这么一来,89师的改编工作也就暂时终止。
师长余光茂、政委王直被重新叫回,重组89师。
可问题就是,89师在重组的过程中,也出了不少意外。
按照道理来讲,重组89师,只需要原属89师的各部队归建就可以,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那么容易,89师所属的三个团虽然都归建,但基本上都处于缺编状态,其中267团二营缺编,265团和266团也各有两个连队缺编。因为这些分队的人员选调到空降兵部队去了。
更为关键的是,89师被抽调去组建空降兵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体检中没过关,许多人患有“日本血吸虫病”,全师上下不得不紧急开展“治病运动”。
等这些琐碎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89师也就到了开拔的日子。
1950年10月,89师北上山东驻训,驻训期间又补充了1500名新兵,组织上也给89师补充了一个炮兵团,这使得整个师的精神面貌才有了一定的变化。
2
1950年11月2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九兵团在入朝以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
九兵团参加第一阶段作战的是20军、27军,总计8个师的兵力,这其中也包括89师,根据事后统计结果看,8个师里面属89师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最少。
当时,各师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都在2000人以上,其中94师更是达到了3500人,减员超过了一半以上。
89师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只有40余人,而整个长津湖战役下来,包括其他类别非战斗减员,89师也仅有400余人。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89师高级干部在入朝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应对极寒天气。
我们之前不止一次的说过,志愿军第九兵团原是属于第三野战军,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他们冬季所穿的棉衣也要比北方人薄很多,客观来看,他们对北方、东北乃至朝鲜地区的极寒天气应对是很不足的。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经验总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经验总结编委会1958年10月编)记载:
“例如对朝鲜北部的严寒。我们估计的就不够。20军的一个师,7000多件大衣留在鸭绿江边。66军为了轻装。三人只合带一床被子。”
加上九兵团入朝十分急迫,因此个别部队根本没来得及换足够的寒带的棉衣棉裤棉大衣。
89师实际上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领取这些装备,他们从山东一路北上到沈阳,在沈阳也只是停留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全师都患上了寒带的棉衣棉裤,只有个别人是缺少棉帽、棉手套和棉鞋等。
时任89师师长的余光茂听说此事后,在和政委王直商量后,立马把发给全师的棉被,加上一部分破旧的棉絮,紧急缝制了一批棉帽、耳套、棉手套、棉祙等措施以补救。
据说当时因为时间紧张,余光茂还求助了沈阳被服厂,从被服厂抽调了一批女工以及40多台缝纫机,加班加点的干。
当地群众的支持也很关键,据部分文章称,甚至还有老百姓把自家棉被拿出来改的。
仅仅一天的时间,89师官兵就领取到了充足的防寒装备。
根据《89师咸镜南道战役(长津湖战役)总结》记载:
“各级干部责任心强。在严寒的条件下,师团领导都非常重视。当师部在得知缴获敌人三千条毛毯后,想到的是将这些毛毯剪开给战士们包脚。在二十多天作战中,冻脚、冻手、残废的只有四十余人,比较为数甚少。“
尽管把三千条毛毯剪碎用来包裹士兵的手足所取得的防寒效果微乎其微,但从侧面可以印证,当时89师对于防寒工作的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89师对后勤补给的重视。
事实上对于初期入朝的志愿军来讲,后勤普遍存在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由于美军掌握制空权的缘故,不断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狂轰滥炸,导致后勤运输不上来。
志愿军组建专门的后勤保障机构——后方勤务司令部,都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
这就引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九兵团过去打仗都是在国内,加上我党地方工作组织的很不错,可以打到哪儿吃到哪儿,可到了朝鲜就不一样,因为战争的关系,朝鲜地方大部分都是满目疮痍,人烟稀少,就地补充极为困难。
更何况当时志愿军是异域作战,有着严格的纪律规定,就算是能就地补充,也起码要让当地百姓不挨饿。
九兵团入朝时,规定每人至少要携带七至十天的粮食,可实际执行中这一点并不到位,很多部队只带了三天干粮,结果到了朝鲜以后,没几天就断炊。
89师是携带了七天的干粮从辑安徒步入朝,在抵达长津湖地区时就已经断炊,后来还是碰到了在黄草岭运动防御诱敌深入的42军,才补充了一部分粮食,可这也是杯水车薪。
余光茂后来注意到(这一点很关键),志愿军并不是缺粮食,而是缺乏运输能力。
当时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是由东北军区负责的,但是很难运抵一线,余光茂灵机一动,将配属的炮兵团的骡马改为运输队,全部都用来后勤运输上。
对于89师全体官兵而言,这无疑是很救命的一个举动,后来89师自己在总结长津湖战役经验教训时,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在供给工作方面,师组织了炮团专门运输是好的, 如果我们部队东来后不留炮团、师直后方及文工队在那里做运输,那么我们的供给就增加更多的困难。此次炮团运输是有成绩的,他们组织了四百人运输,在二百五十华里长途,从国内运到粮食61720斤,实物21113斤,牲口运的21120斤,全团共运140000斤,转运伤员304名,给了我们前方粮弹部分的供应。”
3
也正因为如此,89师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才有上佳表现。
根据资料记载,与89师交手的是美三师七团和美陆战一师一部。要知道这两个师当时都是美国陆军的主力师。
“全师整个战果统计,歼灭了美第三师七团二营大部,美陆一师运输第七大队一部,美陆一团一部,共毙伤敌军1245名,俘敌300余名(内美籍219名),缴获各种枪259支,各种机枪40挺,各种炮28门,坦克6辆,汽车100余辆,电台7部,喷射器,地雷57个,各种子弹炮弹50余万发,击毁坦克7辆,汽车100余辆, 其它军用品无数。”
另外,89师在作战中,还击落了敌机一架。
图|志愿军89师在剑山岭追歼战斗中缴获的美军第3师第7团2营的卡宾枪、冲锋枪、 对讲机等武器装备
89师是九兵团入朝的先头部队,其中267团是负责接访先期入朝的42军部队的,该团后来在柳潭里遭遇美陆战一师第七运输大队,缴获三千张毛毯就是此战。
根据王直将军的回忆文章称:
“二六七团部队在困水里、小德一线阻击,基本上完成了任务,拖延了敌人进攻的时间,给了我主力集结出击的时间......敌人以四架飞机配合,两次攻击都被机枪手打下去......敌机发觉后,在该机枪阵地上投掷一枚炸弹(未炸),结果机枪手连人带机枪都翻到半山腰。后来这个机枪小组迅速将机枪带回阵地继续打,就这挺机枪阻击了敌人半天不敢前进......二排五班表现沉着,并顽强地反冲锋,看见敌人在公路有小包车和指挥官,排长即指示一战士(特等射手)将敌指挥官打死.....”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为了保障军主力在柳潭里方向上的作战,89师在社仓里方向独立作战。
原来社仓里的守敌是南朝鲜军一个团,89师一开始也以为是南朝鲜军,但是开战后才发现不一般,事后才知道,原来就在进攻前两天,美军第三师第七团就接替了南朝鲜军。
客观上来讲,以志愿军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像89师这样的部队,论战斗力是不如美军的,
一开始,89师在社仓里之战打的很困难。
考虑到如果社仓里守不住,整个20军的侧翼就要遭到美三师的威胁,因此王直在战前还特意到了266团座战前动员。
1950年12月2日,在意识到美军已经撤退后,师长余光茂立即下令各团追击,志愿军当时仅凭着两条腿,就与美军的汽车轮子赛跑。
图|王直将军和夫人潘吟秋老年时在看照片
当时,负责掩护美三师七团的是该团2营,他们撤退到了剑山岭的一个山村里休息时,被追击而来的89师265团赶上,双方爆发战斗。
剑山岭追歼战中,89师265团给予美三师第七团2营大部杀伤。
根据师政委王直的回忆文章记载:
“高射机枪手洪成茂击落一架敌机,美军飞行员跳伞后被志愿军生俘,这才知道是美海军陆战航空第2联队11大队的飞机,飞行员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击落日军10多架飞机的上尉飞行员。这个飞行员得知击落他的是一个20多岁的志愿军小伙子时,伤心地痛哭起来。”
毛主席后来得知了社仓里地区的作战情况后,也十分高兴。
1950年12月5日,毛主席致电彭德怀、宋时轮:
“……除歼灭被围之敌及准备打援外,如能以一个军的主力再歼灭社仓里地区美三师的两个团,则意义极大。”
毫无疑问,在整个战斗中,89师的作战不能算是尽善尽美,特别是未能按照军部的命令,堵截美第三师、第一师的逃亡之路,但其战果仍然突出,毛主席也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才得以致电志司,要求加强在社仓里地区的追歼。
客观上来讲,89师不算是我军之中一等一的主力部队,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战前安排来看,89师仍然只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的表现虽然不算绝对上佳,特别是未能堵住敌逃路,但无论是作战意志,还是战斗中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