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0年初冬,当一个国难当头的年代被逆风刻下倔强的抗争印记时,一场被命名为“冬季攻势”的反击战拉开了序幕。在这场中国军队全线总动员的大规模反击中,国民政府期望通过一次漂亮的“翻盘秀”扭转抗战战局。然而,号称动用45万兵力的冬季攻势,却以失败告终,让人不禁反思: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更令人唏嘘的是,这起战役不仅没有给抗战带来“转败为胜”的契机,反而耗尽了本就稀缺的战略存粮和战斗意志。那么,一场看似志在必得的战役,为何以这样的结果收场?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无奈和深思?
【第一高潮】
冬季攻势一上来就伴随着蒋介石的豪言壮语:“此战将是抗战由守转攻的重大转折点。”全国10大战区以及直属的机动部队,从指挥官到士兵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战役伊始,矛盾与问题便开始暴露。作战方针虽以切断交通、运动战取胜为核心,真正实施却“画虎不成反类犬”。譬如第九战区某指挥官,居然以9个师去进攻一个仅有数千守军的据点——硬碰硬,不仅未能获胜,还让部队死伤惨重。这场“以火攻火”的战略,是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中国军队高喊着“反攻”的口号,拼着命要把敌军赶下长江。但诡谲的是,日本关东军面对这股声势浩大的猛攻,却没有增兵助战,反而显得游刃有余。难道,日本军方对中国军队的真实战斗力有着不同的评估?那个时候,明明战场的主动权本该握在重庆政府手里,这种矛盾为何频频上演?
【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高涨士气到战局逐步陷入混乱,冬季攻势的剧本似乎步步走向偏离。其实,如果放大视角来看,这场战斗的问题并非出在战术细节,而是整个战略思路的错乱。先从装备讲起吧,别看动员了45万兵力,但手里的武器却撑不起场面。比如,每3名士兵可能只有1人能拿枪作战。要理解这种窘境,不妨想象一下足球队训练,只有一半人穿着正式球鞋,另一半只能光脚踢球。
再看看吃饭问题。抗战中的运粮压力比我们小时候听故事时想象得还要惨。资料显示,从1938年到1939年,各战区存粮甚至连基础需求的1/3都达不到。在弹药补给上,外国救援断断续续、国内制造远跟不上消耗——士兵们面临的不是“弹尽粮绝”,而是“粮尽弹稀”。能想象,打仗时还得抢着敌人的武器甚至饭吃,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指望啥?
更深的问题藏在领导层。有人统计过这场攻势累计开战1340次,累计主动伏击960次,这听上去很积极对吧?但实际上,参战部队中不少高级指挥官思想涣散、志向收缩:第1战区司令“忙着管钱”,第2战区司令“忙着自保”。这哪里是打仗,分明就是“内部躺平”。而小兵们面对强敌时,又常因为缺乏有效的战术指导,只能盲打乱冲,伤亡数字每天都像踩了油门的赛车一样急剧增长。
普通百姓眼中的这场战斗,更多是一种既期待又失望的情感交织。一名彼时的战地妇女在日记里写下过,“当看到国军士兵的棉衣又破又薄,伙食只是水煮烂菜时,说不上来是心疼还是愤恨”。百姓们,正用目光注视着战士们用血肉对抗飞机、坦克。
【第一低潮】
随着战役的推进,先前“誓师长江”的豪情逐渐退场,这场战役的真相逐渐暴露在各方“实势攻防战”中。蒋介石再怎么“斩钉截铁”也救不了军队涣散的士气,冬季攻势逐步沦为纸上空谈。问题在哪?回望战役中间,“战有假休、援亦假派”—新疆的压轴援军调动在效率与规划中徒劳拖沓;日方某部就凭两处机枪掩护高地,居然能迟滞中方两昼夜。加上机械僵硬的“层层贻误式”通讯传递,多少溃军打搅“兵书跳梁”。
【第二高潮】
然中,跌宕情势背后显然亦频传引领豪情官兵、国民军中剖析吐伤怀问路师傅“修德心经”战友情、功名深偿式反扑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