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二战时期,日军的主力军是被谁消灭的?美国、苏联还是中国?

1945年8月,一列从长春开往哈尔滨的日军军车,在半途被迫停了下来。

不是因为轨道炸毁,也不是遭遇敌军,而是前线传来命令:立刻停战,全部解除武装。

车上的日本士兵楞了很久,没人说话。

有人开始抽烟,有人低头发呆,还有人,把子弹一颗颗从弹匣里卸下来,扔进窗外。

那时候,谁都没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会在短短几日内土崩瓦解。

更没人想到,这支曾经横扫东亚的主力部队,最后竟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战争。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1939年,苏联和日本在蒙古边境爆发了一场不太被人关注的战争——诺门罕战役。

地点偏远,时间短暂,但影响深远。

那一年,日本第23师团带着“皇军无敌”的信念开进草原,结果被苏联红军一顿猛打,连坦克部队都被炸得七零八落。

苏军指挥官朱可夫第一次在实战中展示了机械化兵团的威力。

这场仗,直接让日本高层放弃了“北进”计划。

也就是说,他们不敢再惹苏联。

之后的几年,日本把战略重心转向了东南亚和太平洋。

可这一步棋,后来代价极大。

时间来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拉美国下水。

短期内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接连沦陷。

但很快,日本就发现,美国不是当年的中国,也不是战斗民族苏联,而是一个能把战争当工业活儿干的国家。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成了转折点。

美国早早破译了日军密码,设下陷阱,一口气把日本的四艘主力航母全灭了。

这事儿在东京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人开始怀疑战争还能不能赢。

然后的几年,美国打得就像是“按部就班”。

跳岛战术一个接一个,打完瓜达尔卡纳尔打塞班岛,再打硫磺岛、冲绳岛。

每个岛屿都死伤惨重,但美军资源充足、补给充沛,而日本的兵却越来越少,飞机越来越旧,连油都快烧不起了。

可即便如此,日军的主力并没有直接和美军正面对抗太久。

因为大量部队,其实还困在中国。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本陆军在中国的兵力一直没敢撤。

光是华北、华中,长期驻扎的就有四五十万。

南京、上海、武汉这些城市换了几任司令,打了又打,守了又守,就是没法彻底掌控局势。

淞沪会战,日本原以为打个几周就能拿下,结果整整三个月,几乎把一个师团打残。

武汉会战更是打了四个多月,死伤超过二十万,最后虽然占了城,可是一进来就发现——城里人早走光了,资源也没了,等于白打。

更麻烦的是,中国的游击战线太难缠。

八路军、新四军这类部队不按常理出牌,白天不动,晚上突袭,专打铁路、通讯线、哨所。

这种战法让日军疲于奔命,根本腾不出手去调兵南下应对美国的进攻。

日军情报人员在一份报告里写得很清楚:“敌人不在前线,而在我们背后。

他们像空气,无处不在。”这句话,说起来像抱怨,实则道破了日本陆军真正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消耗的不只是兵力,还有士气。

很多士兵在占领区一待就是三四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胜利。

有人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像是守墓人,守着一个已经不存在的胜利。”

1945年8月,苏联突然出兵东北,从满洲里、绥芬河、图们江三个方向同时推进。

这次不是小规模冲突,而是几十万红军带着重炮和坦克一路碾压。

关东军根本顶不住,几天内全面崩溃。

苏军在哈尔滨、长春几乎没怎么费劲就进了城。

按当时的兵力配置,关东军还有70万人,但真正能打的不到一半。

很多是新兵,很多没枪,有枪的也没子弹。

甚至还有临时征召的学生兵,穿着旧军服,训练不过十天就被派去一线。

有个日本少尉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连一场像样的抵抗都没组织起来。

命令一下来,所有人都在找白旗。”

就是这样,曾经号称“东亚第一强军”的关东军,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日本高层看清了现实,没几天就宣布投降。

回过头来看,日本的失败,并没有哪一场战役能一锤定音。

是多年漫长的消耗、是多线作战的分身乏术、是内外交困下的崩溃。

美国摧毁了它的工业和海军,苏联终结了它的陆军,而中国战场,则是让日本主力一直拖在泥里动弹不得。

当年那趟停在半途的军车,后来再也没开动过。

参考资料:

王树增,《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美国国家档案馆,《Pacific Theater Military Reports》,1942-1945。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