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正上演一场血腥的价格战,利润率被挤压至令人发指的境地。然而,小米汽车却逆势而上,其最新财报显示单车亏损大幅收窄,这无疑是对行业“以价换量”病态模式的当头棒喝。这不仅仅是小米的胜利,更是对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一次深刻拷问:难道除了自相残杀,就没有别的活路了吗?
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营收高达115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净利润更是飙升至10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4%,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到20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攀升至26.4%,而经营亏损则大幅收窄至区区3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单车亏损已从2024年全年惊人的4.5万元人民币,锐减至本季度的3690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掷地有声地宣称,小米汽车不参与价格战,不参与“内卷”,核心任务是聚焦产品交付。这番言论,在普遍奉行“以价换量”的行业氛围中,显得尤为刺耳,却也引发了对电动汽车盈利模式的深层反思。
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在“卷”成一片红海的市场中独善其身,其“减亏”秘诀并非玄学,而是基于其独特的战略定力与生态优势。首先,小米通过深度融合“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构建了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壁垒。澎湃OS车机系统实现了手机、车机、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与智能联动,为用户提供了“无感化”的智能生活体验。这种超越传统交通工具的生态价值,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与品牌溢价,使得消费者愿意为小米SU7和YU7系列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维持了较高的产品售价,避免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其次,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展现出其互联网公司的极致效率。通过“投资+自研+战略合作”的垂直整合模式,小米不仅在核心零部件采购上拥有强大的议价权,更将手机业务的庞大规模效应复制到汽车领域,有效降低了车载芯片等关键部件的成本。例如,小米通过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以及对自身技术的投入,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尽管初期在研发和工厂建设上投入巨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已超300亿元),但随着第二季度81302辆新车的交付量攀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固定成本被有效摊薄,毛利率自然水涨船高。此外,小米对高质量交付的执着,也避免了因产能不足导致用户流失或被迫降价的风险,反而因供不应求在二手市场出现溢价,进一步巩固了品牌价值。
小米的实践,无疑为深陷价格战泥潭的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盈利路径。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进入“生死竞速阶段”,行业利润率普遍不足4%,许多车企正经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荒诞困境。这种无序竞争不仅侵蚀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基础,更可能动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小米汽车的案例清晰表明,通过聚焦核心产品力、优化交付体验,并利用生态优势提升附加值,即使在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也能有效控制亏损,并逐步走向盈利。这要求所有车企跳出单纯的价格竞争思维,转向更深层次的价值创造,例如通过软件服务、数据变现、以及围绕汽车构建的增值生态服务来提升整体利润。小米汽车毛利率的显著提升,正是其生态协同与供应链优化成果的直接体现,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典范。
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绝不应是无休止的价格厮杀,而应是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的良性竞争。小米汽车的“减亏”之路,犹如一盏明灯,昭示着一个残酷却又充满希望的真理: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深耕用户需求,并以颠覆性的生态思维重塑价值链,方能在“内卷”的漩涡中找到真正的“不卷”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些仍沉溺于价格战的玩家,若不及时醒悟,最终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毕竟,在商业的丛林法则中,只有创造独特价值的物种,才能最终幸存并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