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笑话,把雷达、导弹、指挥系统,一股脑塞进一辆车里,需要几步?
在咱们这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压根不是笑话,是神话。
那时候,咱们的陆军兄弟们,正为了怎么给往前冲的坦克集群撑开一把能跟得上趟的“防空伞”而发愁呢。
这把伞,咱们自己倒是织了一把,名叫红旗-7防空导弹,可撑开它的过程,怎么说呢,比绣花还慢。
这事儿得倒回那个荷尔蒙和危机感一样爆棚的80年代。
国门一开,我们伸头往外一瞧,好家伙,外面早已换了人间。
人家的野战防空,玩得那叫一个花,导弹追着飞机屁股跑,我们呢,还在苦等那“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红旗-61。
没办法,成年人的世界,没人会把现成的奇迹送到你手上,撸起袖子自己干吧。
于是,红旗-7就这么诞生了。
它的“师傅”,是来自法兰西的“响尾蛇”导弹。
我们把它请回来,一番拆解、研究、消化、吸收,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全天候低空近程防空系统,在1988年总算是搞出来了。
说句公道话,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红旗-7绝对算得上是个小小的奇迹,解决了从0到1的难题,让咱们的野战防空部队,手里总算有了个像样的家伙。
它的数据也挺漂亮,最大速度2.4马赫,射程12公里,打个飞机、直升机啥的,绰绰有余。
可问题来了,这哥们儿有个天生的“人格分裂症”。
它的眼睛(搜索指挥车)和拳头(导弹发射车)是分开的,不住在一个身体里。
打起仗来,你得先找个风水宝地,哥俩好,手拉手,用电缆连上线。
然后“眼睛”瞪大了在天上找目标,找到了,赶紧通过数据链冲着“拳头”喊:“嘿,老铁,十二点钟方向,那个嗡嗡叫的苍蝇,干它!”
“拳头”接到信儿,这才开始用自己的小雷达锁定,最后导弹才能“嗖”地一声飞出去。
您琢磨琢磨,这一套流程走下来,仗都打完了。
野战防空,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拦截窗口就那么几秒钟。
等你慢悠悠地把摊子铺开,人家的攻击机可能早就扔完炸弹,调头返航了。
所以说,红旗-7是个优秀的“阵地保安”,但绝不是能跟着钢铁洪流一起趟泥潭的“贴身保镖”。
它没法给正在冲锋的机械化部队提供真正的伴随掩护,这是它骨子里的痛。
就在我们为红旗-7这个“偏科生”的机动性抓耳挠腮的时候,一个真正的狠角色,一个来自北境冰原的“野蛮人”,踹开了大门。
它的名字,叫“道尔”。
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后来被我们“发扬光大”,搞出红旗-17防空系统的“道尔”。
90年代中期,我们从俄罗斯引进了“道尔M1”。
这家伙一到手,直接给我们上了一课,什么叫“专业”!
它把搜索雷达、跟踪雷达、8枚导弹,所有家伙事儿,全塞进了一辆履带装甲车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自己就是一支穿云箭,一辆车就是一个能独立猎杀的火力单元。
“道尔”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为了运动战而生的。
它能在行进中打开雷达扫描天空,一旦发现目标,一个急刹车,5秒钟之内就能把导弹射出去,打完扭头就跑,绝不拖泥带水。
这种“打了就跑”的本事,是红旗-7做梦都学不来的。
更绝的是,这家伙还蔫坏蔫坏的,几辆车可以轮流开机,虚虚实实,让敌人的电子侦察机跟没头苍蝇一样,根本摸不清谁是真的威胁。
可能有人会抬杠:“道尔”的导弹,也不比咱们后来改进的红旗-7B强多少嘛。
这话没错,单挑导弹本身,可能打个平手。
但战争,从来不是兵器性能的简单算术题。
野战防空的核心是什么?
是反应速度!
是机动性!
是生存能力!
“道尔”的出现,恰恰是用它那蛮不讲理的集成化设计和快如闪电的反应链条,精准地打在了红旗-7体系的“七寸”上——那个脆弱的、一旦被端掉整个系统就得瘫痪的搜索指挥车。
于是乎,咱们部队里就出现了特有意思的一幕。
我们并没有喜新厌旧,而是让“道尔”这个“洋女婿”和红旗-7这个“原配”搭伙过日子。
金贵的“道尔”和它的“亲儿子”红旗-17,跟着重型合成旅这种“富二代”部队,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
而皮实耐用、造价便宜的红旗-7B,则大量装备中型旅,负责看家护院。
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不是?
从红旗-7的磕磕绊绊,到“道尔”带来的当头棒喝,再到红旗-17的青出于蓝。
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
这背后,不光是装备的迭代,更是作战思想的进化。
我们从最开始只求“够得着”,到后来要求“反应快”,再到今天强调“动起来、藏得好”。
或许,这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才真正告诉我们,战场上没有最优解,只有最合适的答案。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