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国务卿约翰·赫尔利到了伊斯坦布尔,话一点不拐弯,直接摊牌。华盛顿盯上了黎巴嫩的局势,想趁这个档口,掐断伊朗给真主党的钱路,让这个组织彻底放下武器。照他的说法,如果真能做到,黎巴嫩人就能“夺回他们的国家”。这话听着好听,意思很绝:瞄准的其实是把伊朗的长臂在黎巴嫩砍断。
赫尔利手里有数字支撑。制裁搞了这么多年,伊朗的经济确实被打得不轻,可今年它还是设法给真主党送去差不多十亿美元。你说气人不气人?美国这边一边喊极限施压,一边看着钱源源不断流过去,像是捂着水龙头却还在漏水。
而且这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以色列才在2023到2024年的战争里,硬生生把黎巴嫩的军事体系打残了一轮。真主党的力量随之萎缩,可它没老实。黎巴嫩南部的火箭弹、导弹,过去一年没少往以色列北边丢。目的很清楚,要在加沙之外,再开一条战线撑巴勒斯坦武装。换句话说,这组织的角色不只在黎巴嫩,还是伊朗在整个地区的棋子。
上周华盛顿还动手制裁了两个用汇款服务给真主党送钱的人。这事儿他们是配合整体战略的。赫尔利出访土耳其、黎巴嫩、阿联酋、以色列,就是想让这一圈国家的压力一起落到德黑兰头上。核心抓手就是资金流,在真主党那里的每一美元,都要追查切断。
问题来了,伊朗也不是坐着挨打。自去年9月核谈判破裂后,联合国的制裁重新压下去,它反手就去拉近和中国、俄罗斯、阿联酋的关系。这样至少在经济和政治上有了些喘息空间。西方指责伊朗搞秘密核武器,德黑兰依旧老调重弹,说核计划只是民用发电。这套话术他们讲了几十年,如今国内正面对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外部封锁和内部困境一起压。
黎巴嫩政府最近倒是公开表了态,说要解除境内所有非国家团体的武装,这个说法摆在纸面上是针对真主党。这个组织的历史也得翻出来看,1982年在伊朗革命卫队帮助下成立,在黎巴嫩不光军事实力强,还深扎社会网络,政坛份量很重。这不只是一个民兵武装,是政治力量,也是社会服务提供者。所以让它完全放下武器,等于动了它的根本。真主党虽说没拦着军方去收缴它在南部的一些武库,但拒绝彻底解除武装,这就卡死了政府的计划。
这背后还有一个时间点:以色列和真主党其实在一年前达成过停火协议,可到现在枪炮声又起来了。以色列眼下的态度很明确,认为真主党正在重整旗鼓,因此在11月初直接用猛烈空袭打击黎巴嫩南部的阵地。这就等于帮了美国一个忙,把真主党再压一把。
赫尔利本人这个行程也有意思,这是他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第一次来中东。他在见官员、银行家、私企高管时,大篇幅讲伊朗的问题。其中一句挺耐人寻味:“即使伊朗经历了种种磨难,经济不稳,他们仍然向其恐怖主义代理人投入大量资金。”这是直接定性,不给对方反驳空间。
在华盛顿的盘算里,现在黎巴嫩是个临界状态,如果在真主党身上动刀,不仅能改变内部权力格局,还能在地区博弈里拔掉伊朗一颗钉子。问题在于,这颗钉子不光是武装,还有政治和社会影响。打掉武装容易,清除这种影响和控制就得从资金、外交支持、社会网络一步步拆。美国的制裁只是第一步,他们还想通过区域国家的配合,把伊朗的活动空间压缩到最低。
从伊朗这一边看,它的应对就是尽可能绕开西方体系,把经济和外交重心转到东方和周边。中国和俄罗斯是长期筹码,阿联酋是贸易通道。这套玩法的目的,就是让制裁不至于掐断所有经济动脉。西方再怎么制裁,真主党还能拿到钱,这就是华盛顿最头疼的地方。
事情到了这个节骨眼,美国的策略已经露底牌,利用黎巴嫩的政治时机,联合军事压力和金融封锁,去尝试削弱真主党的核心实力。真要做到这一点,伊朗在黎巴嫩的杠杆就会断。可现实是,这根杠杆不仅是武器和金钱,还牵着社会的脉动,拔的过程注定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