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现状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大声疾呼要掌控技术命运,一会儿又自废武功,事倍功半,不禁让人想问:你是有多想跟自己较劲?
先来看看德国吧,这个曾经的欧洲工业大国,一度以先进的制造业闻名全球,可这几年,德国的操作让人满头问号。最让人咋舌的是,2025年10月底,德国竟然亲手炸毁了最后一座核能发电厂!原以为这个决定背后有多高深的道理,结果一看,背后的推手竟是那些极端的环保人士。他们认为核能不安全,随口就能搬出日本核泄漏、切尔诺贝利事件这种老梗来反对;还觉得核能不环保,硬推天然气发电。然而现实啪啪打脸,俄乌战争割断了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供应,德国只能靠美国高价液化天然气过活。电价飞涨,工厂关闭,工业界叫苦连天——最讽刺的是,就连德国本土企业大众也受不了了,干脆把电动车的生产线全转移到中国去了。
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是什么?核能可算是德国最稳定的电力来源,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这么硬生生把“自救武器”拆了,搞得连德国自己的牌子企业都无奈外迁,任谁看都觉得不值。而最让人无语的是,德国政府这边电价飞涨,却还高喊“欧洲不能让美中独占技术未来”。拜托,都快饿肚子了,哪还有力气喊口号啊!这样的操作让人忍不住调侃,这是政治正确玩儿到头了吗?
其实,这种“自杀式逻辑”在欧洲似乎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大局上,欧洲因为俄乌战争放弃了俄罗斯廉价能源,挑头支持乌克兰,换来的却是连谈判桌的边都站不上。小局上,欧洲不少极端环保组织更是煞有介事地揪着细枝末节挑刺,却不考虑民生和工业的全面损失。说白了,嘴巴说着要更加环保、更加高大上,实际行动却是托着工业的后腿,让整个经济都喘不上气来。
有数据显示,俄乌冲突后欧洲的经济集体受创,主因之一就是能源问题。可是,远看中美在科技、经济领域拼命较劲,欧洲沦为“受害者”不说,还动不动被美国“薅羊毛”。华盛顿隔三差五以各种名义敲诈点好处,而欧洲呢,不吭声接着忍,还常常演唱“反美又离不开美”的奇葩独奏曲。可现实是,舍不得便宜能源,工业根基就难保,整个欧洲的经济复苏只能停在空谈阶段。
德国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整个欧洲现状的缩影。一直以来,欧洲在环保和发展中摇摆不定,既想实现“绿色转变”,又希望分享全球的技术话语权,但此消彼长的矛盾,让很多问题日益尖锐。支持高大的环保理念是美事一桩,但前提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兜底”。如果经济已经捉襟见肘,还非得高喊政治口号,这不就成了自曝其短吗?环保值得重视,但环保带来的转型成本也必须有对冲方案,这是扎根现实的治国之道。
每个乃至每个地区,总有自己的难处,但像欧洲这样擅长自己给自己“找事儿”的,还真不常见。当一个大洲持续拆自己的舞台、毁自己的根基时,难道还指望别人替你唱好戏?被中美裹挟的现实又在不断提醒欧洲,当全球化的风向标已然转向,抓不住风口的将只能是风雨飘摇。于是,问题就来了:当你连自己生活都过不下去,却还在大谈特谈未来的大蓝图,这“舍车保帅”的棋局,是不是下得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