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天,西藏的天空湛蓝如洗,白云低垂,仿佛触手可及。
徐青山站在拉萨火车站的站台上,手里紧握着拉姆的手,心里满是无奈和不舍。
拉姆的眼眶泛红,声音颤抖着问道:“青山,你真的要走吗?”
徐青山深吸一口气,用力的回抱了她:“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火车的汽笛声便刺耳地响起,打断了他的承诺。
拉姆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她紧紧抱住徐青山,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他。
“拉姆,等我……”徐青山的声音被火车的轰鸣声淹没。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拉姆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线中。
十八年后,徐青山已经事业有成,然而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角落,藏着那段西藏的回忆。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西藏的信。
徐青山握着那封信,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决定回到那片高原,去寻找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去寻找那个曾经深爱的姑娘。
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谁能想到,命运竟会如此捉弄一对相爱的年轻人?
01
1976年冬,西藏自治区的葛木县寒风凛冽,雪花纷飞。
此时,一辆破旧的军用卡车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
车上坐满了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他们将被分配到西藏各地工作和生活。
其中一个名叫徐青山的年轻人,正望着窗外连绵的雪山出神。
徐青山现在22岁,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第二机械厂附属高中。
他原本可以在工厂里继承父亲的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时代的洪流让他来到了这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小徐,想什么呢?"同车的张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
徐青山回过神来,苦笑道:"想家,想上海的生煎包和小笼汤包。"
车内响起一阵笑声,这笑声中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未知前路的紧张和期待。
司机扭头对他们说:"前面有个村子,再走两个小时就到了,那里会有当地人接应你们。"
话音刚落,天空突然变暗,雪越下越大。
卡车缓慢前行,视线越来越模糊。
"不好!前面可能有雪崩!"司机突然紧张起来,猛地踩下刹车。
车子停下后,几个知青下车查看情况,徐青山站在雪地里,强风几乎要把他吹倒。
他向前走了几步,想看清前方的路况,就在这时,一阵轰隆声从山顶传来。
"雪崩!快跑!"有人大喊。
徐青山转身就跑,但雪太深,他的脚像被黏住一样。
身后的轰鸣声越来越近,他知道自己跑不掉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从侧面冲出,拉住了他的手,将他拖进了路边的一个岩洞。
雪崩的巨响轰隆而过,徐青山惊魂未定,转头看向救命恩人。
那是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约莫二十岁出头,穿着厚重的藏袍。
她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但眼睛却如高原上的星辰般明亮。
"谢谢你救了我。"徐青山用生硬的普通话说道。
姑娘笑了笑,露出洁白的牙齿:"不客气,我叫拉姆,是来接你们的向导之一。"
徐青山惊讶于她流利的普通话,随即也自我介绍道:"我叫徐青山,来自上海。"
"上海?"拉姆睁大了眼睛,"我听老师说过,那里有很高的楼房,还有电车。"
"是的,比这里繁华多了。"徐青山笑道,"等有机会,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拉姆眼中闪过一丝向往,但很快又摇了摇头:"我离不开这里,这里是我的家。"
雪崩很快过去,救援队及时赶到。
幸运的是,除了卡车被掩埋,所有知青都平安无事。
徐青山和拉姆走出岩洞,加入了其他人。
一位年长的藏族男子介绍道:"这是拉姆,我们村子最好的向导之一,她会带你们去村子里。"
众人跟着拉姆和其他向导步行前往村子。
一路上,徐青山时不时偷看拉姆,心中泛起一种奇妙的感觉。
也许是她救了自己的缘故,他对这个藏族姑娘产生了特别的好感。
抵达村子时,已是傍晚,知青们被安排住进了专门修建的宿舍。
村长通知他们,明天将分配工作。
村长看着名单说:"徐青山,你被安排到高原牧场。"
"拉姆会继续做你的向导,教你如何适应高原生活。"
徐青山点点头,心中既忐忑又有些欣喜。
高原生活的艰辛他有所耳闻,但能与拉姆一起工作,似乎也不算太糟。
当晚,徐青山躺在简陋的床上,望着陌生的天花板,思绪万千。
家乡的亲人、朋友,以及刚刚结识的拉姆,种种画面在脑海中交织。
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隐约感觉到,生命即将发生某种奇妙的转变。
窗外,高原的风呼啸而过,星空璀璨如银河倾泻。
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将会是他未来几年的家。
而那个名叫拉姆的藏族姑娘,也将在不经意间,改变他的一生。
02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雪山之巅时,徐青山已经起床准备出发了。
昨晚的休息并不好,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呼吸困难。
他强撑着穿好衣服,走出宿舍。
拉姆已在门外等候,见他脸色苍白,关切地问道:"你不舒服吗?是高原反应吧?"
徐青山勉强一笑:"有点头疼,没什么大碍。"
拉姆摇摇头:"不能大意,高原反应很危险的。"
她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我熬的药,喝了会好一些。"
徐青山犹豫了一下,接过布袋,里面装着一种黑褐色的液体,散发着浓郁的草药气息。
他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苦得他龇牙咧嘴。
"一次喝完。"拉姆笑着命令道。
徐青山只好一鼓作气,将药水全部灌进肚子里,然后大口喘气:"太苦了!"
"苦口良药。"拉姆笑道,"走吧,我带你去牧场。"
牧场距离村子约五公里,沿途都是起伏的草原和远处的雪山。
尽管现在是冬天,草原被厚厚的雪覆盖,但徐青山依然能想象出春夏时节这里的美丽景象。
拉姆似乎读懂了他的心思,笑着道:"这里春天很美。"
"到处都是野花,牦牛和羊群在草原上吃草,天空蓝得像玉石。"
徐青山望着远处的雪山:"我很期待看到那样的景色。"
"一定会让你看到的。"拉姆微笑着说。
到达牧场后,徐青山见到了他的工作伙伴——两位年长的藏族牧民和另外两名知青。
他们的工作是照顾牦牛群,确保它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水,防止野兽袭击。
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挤奶和制作奶制品。
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徐青山累得几乎站不起来。
高原上的氧气稀薄,稍微剧烈活动就会气喘吁吁。
他坐在牧场的小屋里,大口喘着气。
拉姆递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喝点暖和一下,适应高原需要时间,不要着急。"
徐青山接过茶碗,小心地啜了一口,浓郁的奶香混合着茶叶的苦涩,滋味独特。
"拉姆,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在哪里学的?"徐青山好奇地问。
拉姆坐在他对面,解释道:
"县里有汉族老师来教书,我从小就跟着学,我爸爸说学好汉语将来有用。"
徐青山点点头:"你爸爸很有远见。”
“对了,我可以教你读写汉字,作为回报,你教我藏语,怎么样?"
拉姆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
就这样,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每天工作结束后,徐青山教拉姆写汉字,拉姆则教他简单的藏语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彼此也越来越了解对方。
徐青山得知,拉姆是村长的女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不仅会说汉语,还会简单的算术,在当地算是很有文化的姑娘。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读书。
拉姆也了解到,徐青山是独生子,父母都是上海的工人。
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记者。
但时代的变迁让他不得不放下个人理想,来到西藏这片陌生的土地。
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悄然滋长。
徐青山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每天与拉姆见面的时刻,而拉姆的眼神中也流露出越来越多的柔情。
03
春天如期而至,草原上的积雪融化,野花如星星般点缀在绿色的草毯上。
牦牛群和羊群被放出来自由吃草,牧民们的工作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一个晴朗的午后,徐青山和拉姆坐在一处小山坡上,远眺着草原和雪山。
此时微风吹拂,带来花草的芬芳。
"拉姆,你有想过离开这里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徐青山轻声问道。
拉姆沉思片刻:"有时候会想,特别是听你讲上海的故事时。”
“但这里是我的家,我的亲人都在这里,我离不开。"
徐青山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理解拉姆的感受,家乡的牵绊是很难割舍的。
但他内心深处,却希望有一天能带拉姆去上海,让她见识一下现代城市的繁华。
"青山,村里过几天要举行春节庆典,你愿意和我一起参加吗?"拉姆突然问道。
徐青山欣然答应:"当然愿意,我很想了解你们的传统文化。"
庆典当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广场上搭建了临时舞台,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
徐青山也换上了拉姆送给他的藏族服装,显得格外精神。
夜幕降临后,篝火被点燃,人们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舞蹈。
在拉姆的鼓励下,徐青山也加入了舞蹈的队伍。
尽管动作笨拙,但他的热情赢得了村民们的掌声和笑声。
舞蹈结束后,拉姆拉着徐青山来到一处僻静的角落。
月光下,她从怀中取出一条精美的哈达,郑重地递给徐青山。
"这是我亲手织的,送给你。"拉姆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羞涩的光芒。
徐青山接过哈达,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藏族文化中,哈达是表达敬意和祝福的礼物,而亲手织就的哈达更是包含了深厚的情感。
"谢谢你,拉姆。"徐青山深深地看着她的眼睛,"我也有礼物送给你。"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玉佩,是他从上海带来的,原本是打算送给未来的爱人的。
"这是我家乡的玉,代表着平安和幸福。"徐青山将玉佩放在拉姆手心。
拉姆小心翼翼地捧着玉佩,眼中泛起泪光:"我会一直戴着它。"
月光下,两人四目相对,无需言语,彼此的心意已经昭然若揭。
徐青山鼓起勇气,轻轻将拉姆揽入怀中。
拉姆没有拒绝,而是靠在他胸前,聆听着他有力的心跳。
就在这个美丽的春夜,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相连。
不久之后,村里传出了消息,说村长的女儿拉姆已经被安排了婚事,将要嫁到邻村。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击中了徐青山的心。
"这是真的吗?"徐青山焦急地问拉姆。
拉姆神情忧伤:"是的,父亲已经决定了,在我们的习俗里,父母之命不可违背。"
"但是我们......"徐青山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拉姆握住他的手:"我会和父母谈,告诉他们我的心意。”
“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去见他们。"
徐青山毫不犹豫地点头:"我愿意,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对你的心是真诚的。"
当天晚上,徐青山随拉姆来到村长家。
村长和他的妻子听到两人的坦白,起初非常震惊和不满。
村长沉着脸问拉姆:"你怎么能和一个汉族人在一起?"
"他们来了又走,不会在这里长久停留的。"
"父亲,青山是真心的。"拉姆坚定地说。
徐青山上前一步,郑重地对村长夫妇说:
"叔叔阿姨,我知道我是外来者,但我对拉姆的感情是真诚的。”
“我愿意学习你们的语言和文化,尊重你们的传统。"
村长冷哼一声:"说得容易,你们知青迟早要回城,到时候拉姆怎么办?"
徐青山毫不犹豫地单膝跪下:"我向你们保证,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对拉姆负责。”
“如果我能留下来,我会一直陪伴她;如果我必须回去,我会带她一起走。"
这个郑重的承诺和跪地的举动,让村长夫妇动容。
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和思考,他们终于接受了两人的关系,取消了之前安排的婚事。
"但是,"村长严肃地对徐青山说,"如果你辜负了我女儿,我绝不会放过你。"
徐青山坚定地点头:"我绝不会辜负拉姆,也不会辜负您们的信任。"
就这样,徐青山和拉姆的恋情得到了认可,两人的关系也在村子里公开。
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一个汉族知青和一个藏族姑娘公开相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逐渐接受了这对跨越民族的恋人。
徐青山开始认真规划未来。
他买了一本厚厚的日记本,每天记录下自己和拉姆的点滴生活,同时也写下未来计划:
等他的知青任期结束后,带拉姆去上海见他的父母。
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再回到西藏,与拉姆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共度一生。
拉姆有些担忧地问:"青山,你真的愿意回到西藏吗?上海那么繁华,你不会想念吗?"
徐青山搂着她的肩膀:"只要和你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而且西藏这么美,我已经爱上了这里。"
拉姆靠在他的肩膀上,幸福地笑了。
两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感情也越发深厚。
他们约定,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守这份爱情,直到永远。
谁也没想到,命运很快就会给他们出一道难题,一道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难题。
04
197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当草原上的野花刚刚开始绽放时,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了葛木县:
知青返城政策正式实施,所有分配到边远地区的知识青年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知青中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许多人欣喜若狂,终于可以结束这段艰苦的岁月,回到熟悉的城市了。
但对徐青山来说,心情却无比复杂。
徐青山对拉姆说:"我不想回去,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而且有你在身边很幸福。"
拉姆抚摸着他的脸颊:"青山,我知道你心里还是想家的。”
“你已经三年没见过父母了,他们一定很想你。"
徐青山叹了口气:"等我们结婚后,我再带你一起去上海看看,然后我们就回来,好吗?"
拉姆点点头,眼中满是甜蜜的期待,两人约定等到秋天就举行婚礼。
就在两人沉浸在幸福计划中时,一封来自上海的加急电报打破了这份宁静。
徐青山的母亲病危,他的父亲希望他立即回上海。
徐青山拿着电报,脸色苍白的道:"我会尽快处理完家里的事情,回来接你。"
拉姆强忍着泪水点头:"我理解,家人更重要,你放心去吧,我会在这里等你。"
出发的日子很快到来,徐青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
在他所有的东西中,其中最重要的是那本记录了他与拉姆爱情故事的日记。
村民们组织了一个简单的送别仪式,村长亲自送了徐青山一条哈达,表示祝福。
"记住你的承诺。"村长低声对徐青山说,"我女儿的幸福就托付给你了。"
徐青山郑重地点头:"叔叔,我一定会回来的。"
拉姆的父母给了他们一些时间单独告别,在村子边缘的小河旁,徐青山紧紧抱住拉姆。
徐青山承诺道:"拉姆,我会尽快回来的,最多不超过三个月。"
"等母亲的病情稳定下来,我就立刻回到西藏,接你去上海见我的父母。"
拉姆强忍泪水,从怀中取出一个精心制作的小布包:
"这里有一些藏药,如果你身体不舒服,可以泡水喝。”
“还有......"她取下脖子上戴着的护身符,"这是我们藏族人的护身符,保佑你一路平安。"
徐青山接过护身符,小心地戴在脖子上,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钢笔。
他将本子递给拉姆:"这是我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
"我们每个月给对方写一次信,好吗?如果我没收到你的信,我会担心的。"
拉姆点点头,泪水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下来:"我会等你回来,无论多久。"
徐青山用手擦去她的泪水:"别哭,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等我处理完家里的事情,我们就结婚,然后一起去上海,看看黄浦江,看看外滩,看看我长大的地方。"
拉姆破涕为笑:"我很期待。"
最后的告别在县城的汽车站进行。
徐青山将要坐汽车到拉萨,然后转乘火车回上海,整个行程需要近十天时间。
"青山,你真的要走吗?"拉姆的眼眶泛红,声音颤抖着问道。
站台上,徐青山紧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
汽车的喇叭声打断了他的话语。
他深深地望了拉姆最后一眼,转身登上了汽车。
拉姆站在原地,目送汽车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
她不知道,这一别,竟是十八年。
05
回到上海后,徐青山立刻赶到医院。
母亲因为心脏病住院,情况不太乐观,父亲看上去也苍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
"青山,你终于回来了。"父亲疲惫地说,"你妈一直念叨着要见你一面。"
病床上的母亲看到儿子回来,激动得泪流满面。
徐青山握着母亲的手,心中充满愧疚。
他意识到,作为独生子,他有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
但与此同时,他又放心不下远在西藏的拉姆。
他决定先稳定母亲的病情,同时给拉姆写信,告诉她自己的情况,请她再等一段时间。
第一封信很快写好并寄出,徐青山详细描述了母亲的病情和自己的处境。
除此之外,他还表达了对拉姆的思念,并再次承诺会回去接她。
然而,等待回信的日子比想象中更加煎熬。
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收到拉姆的回信。
徐青山开始担心,是不是信件在漫长的邮递过程中丢失了?
就在他准备写第二封信时,一封来自西藏的信终于到了。
徐青山激动地拆开信封,却在读完信的内容后如遭雷击。
信中,拉姆告诉他,自己已经听从父母的安排,准备嫁给邻村的那个牧民之子。
她感谢徐青山给她带来的美好回忆,但认为两人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走到一起。
她希望徐青山能忘记自己,在上海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不可能......"徐青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拉姆不会这样做的!"
他立刻写了一封长信,询问事情的真相,表达自己坚定的爱意,恳求拉姆等他。
信寄出后,他日夜期盼回应,但再也没有收到过拉姆的只言片语。
绝望和心碎如同潮水般淹没了徐青山。
他不明白为什么拉姆会突然改变主意,难道这三年的感情,在她心中如此轻易就能割舍?
母亲的病情在精心治疗下慢慢稳定下来,但需要长期照料。
徐青山被安排到了原来父亲工作的上海第二机械厂,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西藏的记忆和对拉姆的思念,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他的心上。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翻开那本记录了与拉姆点滴回忆的日记,回味那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但随着时间推移,心中的伤痛渐渐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他奋发向上。
知青返城政策全面实施后,高考制度也恢复了。
徐青山决定参加高考,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经过刻苦复习,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开始了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徐青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导师的赏识,毕业时被推荐到上海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工作。
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他很快在单位崭露头角,职位也不断提升。
尽管事业有成,但徐青山始终未婚。
他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每当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时,他总会想起那个在雪山下的藏族姑娘,然后不自觉地退缩。
同事们都好奇,这么优秀的男人为何始终单身。
只有徐青山自己知道,他的心早已留在了西藏那片广袤的草原上。
06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八年过去了。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上海知青徐青山,如今已是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的副处长,事业有成,备受尊敬。
他的父母先后离世,留下他一人在上海的老房子里孤独生活。
尽管外表光鲜亮丽,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处无法愈合的伤口。
无数个夜晚,他仍会梦见西藏的雪山、草原和那个美丽的藏族姑娘。
醒来后,枕边总是湿润一片。
1994年的春天,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了徐青山的办公室:
国家将启动对西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程,上海市被安排对接西藏自治区葛木县,要在当地修建一所希望小学。
"葛木县?"徐青山手中的茶杯差点掉落。
那个他刻意了十八年不去触碰的名字,突然如此直接地出现在眼前。
办公室主任说道:"徐处长,这个项目很重要,领导考虑派您带队前往考察。"
"您是我们单位最了解西藏的人,而且计算机信息化在这个项目中也很关键。"
徐青山沉默了片刻,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十八年了,他从未回过那片土地,也刻意避免提起与西藏有关的一切。
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将他推向了必须面对过去的境地。
"主任,我需要考虑一下。"徐青山平静地说,但心跳已经快得几乎听得见。
回到家中,徐青山从床底下取出一个尘封已久的盒子。里面是他珍藏多年的宝贝:
那本记录与拉姆点滴回忆的日记本,拉姆送给他的护身符,还有那封让他心碎的信。
他轻轻抚摸着日记本,十八年来第一次重新翻开它。
泛黄的纸页上,是他和拉姆的故事,他们的约定,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他拿出那封信,再次读了一遍。
奇怪的是,此时再看这封信,他竟隐约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信中的笔迹虽然与拉姆的相似,但某些用词和表达方式,似乎又不太像她的风格。
"会不会......"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徐青山脑海中闪现,但他立刻摇头否定了。
不可能的,十八年过去了,就算当初有什么误会,现在拉姆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但内心深处,一个细小的声音却在催促他:去西藏看看吧,了结这段情,也许才能真正放下。
第二天,徐青山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带队前往西藏考察。
领导们对他的积极性表示赞赏,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副处长,徐青山需要处理大量文件和会议。
他找来了葛木县最新的资料,试图了解这十八年来那里发生的变化。
资料显示葛木县这些年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但教育资源仍然匮乏,这也是为什么要建设希望小学。
徐青山认真研读每一页文件,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拉姆的只言片语,但一无所获。
"拉姆,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自言自语,想象着她可能的生活。
也许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徐青山的心就像被针刺一样疼痛。
出发前一晚,徐青山失眠了,他郑重的将那本日记和护身符放进行李箱。
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决定这次要亲自去寻找答案,了结这段尘封已久的情感。
07
1994年的夏天,徐青山带领考察团从上海飞往拉萨,然后辗转来到了葛木县。
十八年后重返这片土地,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县城比记忆中繁华了许多,街道宽了,房屋新了,甚至有了几家小商店和一个简易的宾馆。但远处的雪山和广袤的草原,依然如十八年前一样壮美。
"徐处长,欢迎您的到来。"县领导热情地接待了考察团,安排了舒适的住宿和当地向导。
徐青山礼貌地应对,但心思却早已飞到了拉姆可能在的地方。
他想询问拉姆的下落,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毕竟十八年过去了,谁知道她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还记得他。
考察的第一站是预定的希望小学建设地点,一片位于县城边缘的空地,离当年徐青山住过的村子不远。
据说这里选址的原因是方便周边几个村子的孩子上学。
"徐处长,这是我们当地的老师,他们对教育非常热心,这次特地来和您交流。"县领导介绍道。
徐青山抬头望去,一群穿着藏族服装的老师站在一旁。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突然在最后一个人身上定格。
那是一张他做梦都不会忘记的脸,脸颊红彤彤的,但眼睛却如高原上的星辰般明亮。
尽管岁月已经在上面留下了痕迹,但她依然如此的美丽。
徐青山几乎喊出声来,但他克制住了自己,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心跳如雷,
拉姆似乎也看到了他,眼睛瞬间睁大,脸色变得苍白。
两人隔着人群对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会议结束后,徐青山找了个借口,独自留在了会议室。
他知道,拉姆一定会来找他。
果然,没过多久,门被轻轻推开,拉姆走了进来。
十八年的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曾经乌黑的长发中夹杂着几缕银丝,眼角也爬上了细纹。
但在徐青山眼中,她依然是那个美丽的藏族姑娘,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爱恋。
"青山......"拉姆轻声呼唤,声音颤抖。
"拉姆......"徐青山几乎说不出话来,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
两人相对而立,无言以对。
十八年的分离,十八年的思念,十八年的痛苦,在这一刻全都化作了无声的泪水。
徐青山鼓起勇气,问出了那个埋藏在心底十八年的问题:
"拉姆,为什么?为什么你会突然决定嫁给别人?”
“我们的约定,我们的誓言,对你来说都不重要吗?"
拉姆惊讶地看着他:"什么?我从来没有嫁给别人啊!”
“是你,你为什么从来不回信?我等了你那么久......"
徐青山一头雾水:"我没有收到过你的信,只有那一封,说你要结婚的信......"
拉姆激动地说:"不可能,我从来没有写过那样的信!"
"我给你写了很多信,但从来没有收到你的回信。"
"我以为你在上海有了新的生活,所以不想再和我有任何联系......"
两人面面相觑,突然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
徐青山深吸一口气:"拉姆,我想我们之间可能有什么误会。"
"我只收到过你的一封信,说你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那个牧民的儿子......"
拉姆震惊地摇头:"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信!"
"我给你写了很多封信,问你什么时候回来接我,但你一封都没有回。"
徐青山从包里取出那封保存了十八年的信,递给拉姆:"这是我收到的唯一一封信。"
拉姆接过信,仔细阅读,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不是我写的!"
"虽然笔迹很像,但有些词我从来不会用......"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
"这是我父亲写的!他一定是模仿我的笔迹,写了这封信!"
徐青山愕然:"你的父亲?为什么?"
拉姆苦笑道:"在你离开后,父亲担心你不会回来。"
"他不希望我白白等待,他可能以为这样做是为了我好。"
徐青山沉默片刻,突然问道:"拉姆,你这十八年......"
"我一直没有结婚。"拉姆轻声回答,眼中泛起泪光。
"我在等你,尽管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我始终没有放弃。"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徐青山的心。
他想起了自己这十八年的孤独生活,也是因为心中始终有一个放不下的人。
命运何其相似,又何其残忍,让两个相爱的人分离了十八年!
"我也没有结婚。"徐青山哽咽着说,"我一直忘不了你,忘不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拉姆泪如雨下,伸手轻抚徐青山的脸庞:"你变了那么多,但眼睛还是一样的温柔。"
徐青山握住她的手,他注意到拉姆脖子上挂着那个玉佩:"你还留着我送给你的玉佩?"
"从来没有摘下过。"拉姆微笑着说,眼泪却止不住地流下,"你呢?我送你的护身符?"
徐青山从衣领中拿出那个藏族护身符:"我也一直戴着,从来没有离身。"
两人相视而笑,泪水在脸上交织。
十八年的时光仿佛一场梦,如今醒来,他们依然深爱着对方。
"拉姆,这些年你一直在做什么?"徐青山轻声问道。
拉姆擦干眼泪,平静下来:"我成了一名教师,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
"你走后不久,县里的学校缺老师,我就去应聘了。"
"这些年我教过很多孩子,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有的甚至离开了这片土地,去了更远的地方。"
"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徐青山微笑着说。
拉姆点点头:"是的,教书让我觉得生活还有意义。"
"每当想念你的时候,我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这里孩子们的命运。"
她停顿了一下,"你呢?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徐青山简单讲述了自己这十八年的经历:照顾父母,上大学,工作,一步步晋升到现在的位置。
他没有提那些孤独的夜晚,没有提那些无法排解的思念,但拉姆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一切。
"我们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拉姆叹息道。
徐青山握紧她的手:"不,时间没有浪费。这十八年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坚定。"
"如果没有这段分离,也许我们不会如此珍惜彼此。"
拉姆眼中的泪水再次涌出:"青山,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尽管我们都已经不再年轻......"
徐青山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拉姆,十八年前我们的约定,我一直记在心里。"
"我说过要带你去上海,看看我长大的地方,这个承诺我会兑现。"
"可是......"拉姆犹豫了,"我父母那边......"
"我们去见他们。"徐青山坚定地说,"无论发生什么,这次我不会再放手了。"
08
当天晚上,徐青山和拉姆一起来到了村长家。
十八年过去,拉姆的父母已经年迈,头发全白,但依然健在。
看到徐青山和拉姆一起出现,两位老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爸爸,妈妈,你们还记得徐青山吗?"拉姆轻声问道。
老村长沉默片刻,缓缓点头:"记得,当然记得。"
徐青山上前一步,恭敬地对两位老人鞠了一躬:"叔叔阿姨,好久不见。"
老村长的目光复杂,既有歉疚,也有坚持:
"你还回来做什么?你现在是大官了,和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徐青山摇摇头:"不,叔叔,我来履行十八年前的承诺。"
"我答应过要回来接拉姆,尽管晚了十八年,但我还是来了。"
拉姆的母亲眼中含泪:"拉姆,你真的还要和他在一起吗?你已经不年轻了......"
"妈,我等了他十八年,不会在这最后一刻放弃。"拉姆坚定地说。
老村长叹了口气,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尘封已久的盒子:
"徐青山,这些是拉姆这些年写给你的信,我们....偷偷截了下来。"
徐青山和拉姆一起打开盒子,里面有数十封信,每一封都承载着拉姆对徐青山的思念和等待。
徐青山翻看着这些信,眼泪不受控制地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
老村长低声说:"对不起,我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拉姆好。"
"我们担心你不会回来,不希望拉姆空等一辈子。"
徐青山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你们的做法让我们错过了十八年的幸福。"
"爸爸,妈妈,那封假信是你们写的吗?"拉姆问道。
老村长点点头,愧疚地低下头:"是我写的。"
"我模仿你的笔迹,告诉徐青山你要结婚了,希望他就此死心......"
拉姆和徐青山对视一眼,心中既有愤怒,也有理解。
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藏族姑娘和一个汉族知青相爱,还要远隔千里,确实充满了不确定。
徐青山最终说道:"叔叔阿姨,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
"我现在想再次请求你们的祝福,让我带拉姆去上海,实现我们十八年前的约定。"
老村长和妻子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如果这是拉姆的选择,我们尊重,但是你必须保证拉姆的幸福。"
"我保证,用我的生命保证。"徐青山郑重地说。
就这样,在分离了十八年后,徐青山和拉姆终于得到了重聚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白天参与希望小学的考察工作,晚上则一起回忆过去,规划未来。
"拉姆,希望小学建成后,你愿意在那里教书吗?"徐青山问道。
拉姆点点头:"当然愿意,那里会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教育。"
"那么,我们就这样决定了。"徐青山微笑着说。
"我会在上海和西藏之间往返,一边工作,一边陪伴你,等我退休后,我们就永远留在这里。"
拉姆感动得泪流满面:"青山,你真的愿意为我做这么多?"
徐青山轻抚她的脸庞:"拉姆,我已经失去了十八年,不想再失去任何一天。"
"从现在开始,我要补偿你,补偿我们失去的时光。"
考察工作结束后,徐青山带拉姆去了上海,实现了十八年前的承诺。
拉姆第一次见到了高楼大厦,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看到黄浦江和外滩,一切都让她惊叹不已。
"这就是你长大的地方啊,真美。"拉姆站在外滩,看着对岸的陆家嘴,感叹道。
徐青山搂着她的肩膀:"但没有西藏的雪山和草原美。"
他们在上海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只邀请了几位亲近的朋友。
婚礼上,徐青山将那本保存了十八年的日记送给了拉姆:
"这里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书写未来。"
婚后,徐青山和拉姆按照计划,一起回到了西藏。
希望小学建设得很顺利,拉姆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培育着下一代。
徐青山则在上海和西藏之间奔波,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一边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年后,徐青山在领导的支持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西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上。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长期陪伴在拉姆身边。
他们在学校附近买了一栋小楼房,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每天清晨,他们一起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的雪山,感受着高原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青山,你后悔吗?"拉姆有一天突然问道,"后悔回到西藏,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
徐青山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一点也不后悔。"
"能和你在一起,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他紧紧抱住拉姆,仿佛要弥补那十八年的分离。
在他们身后,希望小学的教学楼巍然矗立,承载着两个民族、两颗心的爱与希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雪山上,染成一片金红。
远处,学校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嬉戏,欢笑声回荡在清澈的高原空气中。
徐青山和拉姆相视而笑,十指紧扣,共同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那个曾经被迫分离的上海知青和西藏姑娘,在十八年后奇迹般地重逢,并最终走到了一起。